他们选的不是首相,是希望
凌朔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2010年5月6日对英国人来说不很平凡。在过去30年间,英国下院历届选举都呈现对口格局,而这一次,是三人群口。
选举前的不明朗化和难预测性使不少英国人突然觉得手中的选票分量加重,投票率创13年来新高。
选民竞相前往投票站的另一个理由,或许也在于寄托希望。 《泰晤士报》6日发表评论文章,以《选举日决定国家命运? 》为题。
文章说,英国正处于麻烦之中。 “国家消费力下降,政治前景不明朗,没有人知道英国是否还是一个大国,或者是否还是一个和睦的社会,或者是否还能够确保公民的自由和公正。 ”
2005年托尼·布莱尔谋求连任选举时,唱响“前进,不后退”的口号。评论说,这一口号十分“圆滑”,因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倒退的几率很小。尽管如此,今天的工党已经不敢再用这句口号,因为“没有人敢保证,英国还将前进,永不后退”。
2010年选举日,给了英国人众多希望。文章认为,英国选民希望经由这次选举,国家可以不必延续其赤字不断扩大的趋势,可以从破产边缘折返。
“在过去两年间,我们一直极力走出衰退,我们抽屉里满是账单,这种情况今天必须结束,债多了,总是要还的。 ”《泰晤士报》说,1979年,当垃圾堆得满大街都是,电力供应时有时无之时,人们知道,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这次选举,决定着英国的下一代,”《泰晤士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