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紧迫,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提语1: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目标,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促进内外资的公平竞争,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语2:《若干意见》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贯方针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政府愿意和各国共同努力,完善投资环境,为跨国投资、为经济复苏、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更有利的条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读《若干意见》
张晓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
4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哪些成就?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当前中国利用外资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要出台这样一个文件?文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相关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文件?近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中国利用外资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记者: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利用外资的相关情况。
张晓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8.3万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454亿美元。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税收、出口分别占全国的28%、22.7%和55.9%,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
实践证明,中国利用外资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制造基地和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记者:您认为,当前中国利用外资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出台《若干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张晓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利用外资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全球跨国投资2008年、2009年两年连续大幅度下降,中国利用外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9年实际吸收外商投资约900亿美元,比前年稍有下降。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跨国投资开始企稳回升,但是基础还不牢固。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使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我们的内部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紧迫,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近日正式出台了《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利用外资工作的总要求,它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目标,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促进内外资的公平竞争,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利用外资要考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
记者:《若干意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对外传递了什么信息?
张晓强:《若干意见》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一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特别是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同时要严格限制“两高一资”类的项目;二是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三是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四是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下放外商投资的审批权限。五是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若干意见》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贯方针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政府愿意和各国共同努力,完善投资环境,为跨国投资、为经济复苏、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更有利的条件。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部署,抓紧落实《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政策措施。
记者:在《若干意见》中提到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请问修订的背景是什么?在修订过程中考虑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
张晓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中国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重要文件,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首次颁布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已经先后做了四次修订。现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2007年的版本,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很注意“双防”,就是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几年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包括空前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包括随着我们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加感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所以,需要适时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政策导向进行一定的调整。
对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工作,根据国家的发展方针和利用外资的特点,初步考虑应该突出六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坚持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第二,要和正在实施的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相结合,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同时也要防止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加重。第三,中国正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鼓励外商投资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领域。第四,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现在主要还是靠工业增长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要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我们要稳步推进服务业的扩大开放。第五,要支持技术创新,包括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第六,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记者:《若干意见》中提到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的扩张类项目,这是否意味着外资今后进入中国的门槛更高了?
张晓强:国务院文件要求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实际上中国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去年中国的GDP大约是4.7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大约8%,但是中国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这样巨大的资源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是难以支持中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对内资也好,对外资也好,都提出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再也不能当“两高一资”的世界工厂了。
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比较突出
记者:近一段时间,国际上也有一些对中国投资环境质疑的声音,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晓强:一个地方的环境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非常重要的是实际外资的数量。如果投资环境很好,结果到他那儿的外资越来越少,那就说明“投资环境很好”的说法并不准确。2009年全球受空前严峻的金融危机影响,跨国投资下降了40%,而中国基本保持了2008年的水平,只下降了2.6%,这就是一个实际的说明。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去年全球的跨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连续六年增长以后下跌了35%,其中巴西下降了50%,阿根廷下降了41%,印度下降了19%;在发达国家的外资,英国下降了93%,美国下降了57%,日本下降了53%。我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今年全球经济开始走向复苏,1月份世界银行有一个预测,全球的跨国直接投资大约增长15%左右。在中国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合同外资金额达到420亿美元,增长了31%,实际外资金额234亿美元,增长了7.7%。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尽善尽美的,但是我们认为一些问题是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我们将不断努力调整和完善政策。比如对于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4月10日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网站上对2010年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已经对以往文件的不完善之处做出了调整,而且把申请和提出意见的时间延长4个月。在这4个月的过程中,我们会充分听取各方面包括外资企业的意见,最后进行确定。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改进我们的工作。
加强对地方外商投资管理工作的指导
记者:我们注意到,《若干意见》提出,将地方政府对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权,从以前1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3亿美元。核准权限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问题?
张晓强:这次调整外商投资核准权限,对地方政府的权限从鼓励类、允许类的1亿美元提高到3亿美元,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核准权限下放幅度最大的一次。近年来,到中国的外商投资越来越多,大项目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客观趋势下,调整外商投资核准权限,也是为了提高效率,更好地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这体现了中国政府要继续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但如果说我一点担心也没有,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所以,这里有两方面需要注意:第一,目前我们对外商投资还有一个限制类,这个权限是5000万美元,没有下放。第二,要继续限制“两高一资”的项目,防止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这样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扩张。
在下放审批权限以后,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地方外商投资管理工作的指导,掌握相关的动态信息,避免有些地方不计成本的招商引资,盲目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而违反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我们也要通过信息发布等多种方式,引导内外资企业更理性地进行投资。
记者:据了解,不仅仅是外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也同样遇到了审批程序过于复杂的困扰。下一步在审批权简化的过程中,改革的思路和内容是什么?
张晓强:你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所需要进一步做出努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体制不断推进改革,其中影响力非常大的是2004年的投资体制改革,把过去各式各样的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变成了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三种情况,把外商投资项目纳入核准制。这次文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调整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范围,增强透明度,这就对下一步有关职能部门提出了基本要求。换言之,就是在这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更多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记者:您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外商投资方面具有哪些优势?比起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还有优势吗?
张晓强:这次国务院文件有一个要求,要更多地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外资集中,大体占全国的87%。东部地区发展比较快,这样就出现了土地供应比较紧张、生产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它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相比而言,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能源、劳动力的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具备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的条件。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相比较,在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供应上还是比较好的。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我觉得中国的中西部和周边一些国家比较,应该说有比较优势,比如中国有大量的技校和中专毕业的具有一定技能的职工,还有大量将来不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这方面的比较优势是长期存在的。而且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发展,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张晓强稿图片说明:
1. 张晓强
2. 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3. 张晓强在基层调研时与群众亲切交谈
4. 张晓强会见美国客人,双方就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相关问题交换意见
5. 浙江省利用外资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6. 陕西省利用外资进行交通设施建设
7.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