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内迁”看地方产业升级的隐忧
晨报特约评论员 魏英杰
近日,《广州日报》针对深圳富士康等企业外迁员工传言进行实地探访,证实消息不虚。富士康员工透露,不少厂房内的机器已经打包封存,已有工人前往内陆省份上班。富士康龙华总部附近的出租屋和各类商铺,生意也明显冷清了。
富士康向中西部迁移的计划并非自今日始。此前有媒体称,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富士康就开始在中西部排兵布阵,先后宣布投资10亿美元进军武汉、重庆等地。个中原因并不复杂,近年来沿海地区大力推行产业升级政策,再加上各种劳动力成本不断抬升,这必然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寻找新的去处。
而当前这轮加薪潮,加快了沿海制造业的迁移脚步。颇有意思,这轮加薪潮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迈出实质性一步的却是富士康这个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以66%的加薪幅度,成了中国制造业既有体系的“搅局者”。它试图一方面通过大幅加薪拖垮其他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又想通过转移生产基地,消化加薪带来的成本压力。有消息称,富士康近期拟在河南招收10万名员工,而在当地,无论是最低工资标准,还是土地、厂房、工业用电及物流成本都比较低。一旦完成上述战略部署,富士康不仅将赢得“面子”(指加薪的形象效应),还可望得到“里子”(强化代工霸主的地位)。
富士康加薪及相关企业的外迁举动,也让一些地方步入经济转型的关键岔口。客观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迎合转型升级战略,撤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恰可以给这些地方留出升级空间。但总的来说,此举将给地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仍是未知数。这就要看,地方是否为经济转型升级做好充足准备,从而避免让经济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
转型升级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转型的过程却自有其内在逻辑。简单讲,一个地方要发展创新型经济,不仅需要具备政策、财政等产业发展环境,还需要充足的科技与人才储备。硅谷不是一天形成的。倘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气候未成,却在这时候拔苗助长、腾笼换鸟,任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迁移,那么很可能就会出现产业空壳化。别的不说,制造业在不少沿海城市至今仍然是支柱产业,假如制造业大量外迁,势必对当地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面对当下加薪潮及制造业外迁趋势,不同地方有必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例如,河南很欢迎富士康落户当地,为此几个城市正积极与企业接触,相信免不了承诺各种优惠政策。深圳似乎对富士康的迁离也表示乐观态度。当地有专家表示,这是深圳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其实没办法做到这么干脆。毕竟,转型升级并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政策推动,更要依赖企业的自主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沿海城市除了加快转型升级战略部署,还应采取有保有压的灵活手段,有选择地保留和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也属这一类型),政府除了鼓励企业向研发领域发展,还可以考虑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与企业共渡“加薪关”。如此,才能在通过加薪偿还“人口红利”欠账的同时,减少企业负担,避免因制造业大量外迁而造成产业空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