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设防突发事件——太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之调查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7月09日05:48
  今年,卫生部将启动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项目,我省已列入首批项目建设省份。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高低,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

  6月30日,太原市为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的21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救护车,为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急救转诊能力和综合救治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前,太原市对原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队进行了调整重组。新组建的应急队共7大类14支队伍,其中医疗救治队伍7支,传染病防控队伍2支,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化学中毒、放射事故、心理危机干预等应急队伍各1支,每支队伍20人。此次重组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新增了心理危机干预、核辐射事故医学救援等专业人员。

  这些举措,无疑为太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增加了“抗震”能力。

  太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到底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人士。

  “大考”带来什么

  “大考”带来什么?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在与众多经历过“非典”、人禽流感等“大考”的医护人员接触中,他们不无感慨地说:这几年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较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医学救援水平,更让我们增加了自信。

  真正的“大考”,当推“非典”。2003年,太原市发现首例SARS患者时,太原市针对当时情况,迅速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疫情报告信息网,用20天时间建成了500张床位的后备医院,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防控网络,患者治愈出院率达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几年,太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一次次考验。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这几个让我们屡见不鲜的字眼,不断考验着太原市医学救援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2009年1月17日,太原市确诊首例输入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监测,实行了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追踪密切接触者近10人,并实施严密的医学观察;国家、省、市三级1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及时调整救治方案。经过21天精心救治,患者康复出院,成为我国成功救治的人禽流感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例。

  去年春天,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太原市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先后出台应急预案、救治方案和社区、乡镇、学校、交通运输等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方案。在历时近10个月的防控过程中,全市疫情始终控制在点灶状发病状态,未出现社区层面的疫情暴发。

  在多起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中,太原市共派出专家和医务人员300余人次赴事故救治现场,成功救治伤病员132人。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长城6号”反恐演习昼夜持续17小时,太原市卫生局下达任务指令10余条,调派医疗救援人员90余名、急救车16辆,为处置大规模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积累了实战经验。

  流程不打“死结”

  2003年的“非典”经历,为太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了个醒。“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太原市心中有数。”曾经战斗在一线的太原市人民医院急诊室一名护士说。

  两年后,太原市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和组织协调等工作。到目前为止,小店区、杏花岭区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市第四人民医院已独立设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办事机构,其余8个县(市、区)卫生局和省、市、县(市、区)三级直属医疗卫生单位、驻并二级以上医疗单位均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办事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信息会立即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条件的同时实施网络直报,并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同级人民政府发送书面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卫生系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负责卫生应急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据太原市卫生局局长李文学讲,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这样的报告制度和值班制度将及时启动。

  据悉,全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大厅业已启动运转,紧急医疗救援分站增至7个,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已基本覆盖省城。省城138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疫情监测监控和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防体系。

  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过程中,太原市实现了部门联动,建立了由卫生部门牵头、2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此外,卫生系统内部机构间也实现了联动,在防控的每个环节,制定了流感样病例排查、医学观察、健康访问、疫情监测报告、病例转诊救治、疫情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和流程,使医疗、疾控等卫生机构防控措施环环相扣,流程没有“死结”。

  设防形成长效

  设防突发事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政府责任重大。

  2008年12月25日,《太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发布,成为太原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地方性政府规章。这一 《预案》的出台,标志着全市卫生应急工作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太原市卫生局编制市级卫生应急预案13部,内容涵盖了重大传染病疫情、人禽流感、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地震、洪涝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公共事件多个领域。

  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各专业队伍应急知识培训,是太原市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形成长效机制的一大举措,短短几年时间,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了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累计达11万人次。

  市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通力协作,筹措专款1400余万元,改造了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负压病房,加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实验室建设,同时,市、区两级财政拨专款720余万元,加强了救治药品、消毒药械和防护物资的储备。

  分类确定救治医院,指定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点收治医院,确立了市中心医院、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中辐院医院为烧伤、爆炸、中毒和核辐射等突发公共事件伤病人员的定点收治医院。

  太原市卫生局副局长张丽萍说:太原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还在建设和完善之中,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改进,比如依法应急观念淡薄,应急工作职责不清,应急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编制、人员严重不足,应急综合组织协调职能有待加强及经费保障和装备不足等,将是公共卫生应急要不断加强的内容。

  本报记者范珉菲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