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昆明“非遗”实物展启幕 民间艺人书写传奇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7日14:02
  中新网昆明7月27日电 (胡远航)“乌铜走银”、撒尼刺绣、捏面人、剪纸、瓢画、竹雕……为期三天的“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昆明文庙拉开序幕。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他们平凡的双手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书写”了一段段“草根”传奇,成为“2010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的一大亮点。

  27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到了位于昆明市中心的文庙,雨后的文庙弥漫着老桂花树的香味,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已经开始张罗起自己的展位来。

  记者看到,其中一个摊位围满了小朋友,人气颇旺。走近一看,原来是面捏艺术家梁俊丽的摊位,她正在教两个小朋友捏南瓜。“又看见捏面人了,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好亲切!”一位市民感叹道。

  梁俊丽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就喜欢用饵块捏点小猫、小狗,1989年拜师在江苏省杲宁县面捏艺人陈为庚门下,开始学习面捏艺术。据梁俊丽介绍,2009年她与人共同创作的大型面捏作品《时代的脚步》参加昆明市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引起轰动,并被昆明(中国)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组委会授予“优秀个人奖”。

  在一旁的“滇式风筝”工匠戴永庆告诉记者,“滇式风筝是由传统的中原式风筝改造来的,我又在滇式风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这些展示的风筝是比较小型的作品,最小的只有8厘米高,就巴掌大。” 记者看到,除了有“三个蚊子一盘菜”、“粑粑叫饵块”、“这边下雨那边晒”等云南十八怪主题的风筝外,烤烧烤、挑水等生活场景也被画到了风筝上。

  据了解, 滇式风筝目前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戴永庆带着4个徒弟几乎拿遍了世界上所有的风筝奖项,深受外国人的追捧,曾一度在美国西雅图、芝加哥等地掀起滇式风筝“热潮”。但在省内, 滇式风筝几乎没有市场,要找一个能传承风筝技艺的人更是难上加难。“风筝匠要画匠、木匠、篾匠、书法都要精通,光潜心研究至少就要两年。”戴永庆略带失望的说。

  记者在展会现场还认识了一位来自外省的民间刺绣爱好者沈小姐,她告诉记者,每次来云南,她都会收集不少绣片,“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绣片,但是也需要使用到几种甚至十几种绣法。像毕大妈的彝族(撒尼)刺绣,比较常用的是十字绣法。旁边摊位的苗族手工刺绣常用的是平绣、破线绣、打籽绣、辫子股绣和倒针绣。汉族刺绣则常用铺针绣、长短针绣、满针绣、堆针绣等18种绣法。”

  “我为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这些绣片里一针一线的情谊常常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云南也许是因为身处大山,很多生活方式都保留了下来,所以今天我才可以相遇这些美好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我很高兴我们这些现代人还能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方面我也蛮心痛的,因为它们在慢慢流失。我希望能通过收集绣片、整理资料这样一些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沈小姐说道。

  据悉,2003年至今,昆明已拥有4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9项省级保护名录,以及342项市级保护名录和700多项区县级保护名录;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多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民族文化之乡。目前,昆明已成为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