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 > 香港游客被劫持评论

时评: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来源:青年时报
2010年08月30日01:39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翟春阳

  8月29日下午,香港市民游行集会,悼念菲律宾人质事件遇难同胞,强烈要求菲律宾彻查事件真相———距事件的发生已过去将近一周,事件的后续仍在发酵,而其原因则是菲律宾方面在事件调查上的作为依然显得迟缓、显得不够努力。

  没有谁会认为这是一起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劫持,也很难说菲律宾警方处置极端失当、解救极端混乱,是因为遭劫持者是中国人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人。但确确实实的,在此次事件中,是8个中国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失去了生命;除了阮次山这样的脑残之外,每个人都明白,如果不是菲律宾处置失当,这样一个悲惨的结果本来有可能避免。劫持者可恨,但作为一国政府,有责任也应该有能力保护在这个国家旅行、生活、工作的外国公民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一开始我们恨劫持者,但当这个国家不能履行它本应履行的责任时,任谁也难掩对这个政府的失望与愤怒。

  有时,愤怒与仇恨,在外在表现上不是那么界线分明,但平心而论,中国人在此一事件上,不论是官方态度、公共舆论还是民间情绪,表达悲痛、愤怒的同时,并未逾越理性的底线。有人提倡宽恕、反对仇恨,不能说错,但确乎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嫌无的放矢。诚如有关评论所说,可以“宽恕”,但不是现在;“宽恕是成熟社会心理中的关键一环,但也是最后一环。在调查、批评、问责都没有完成之前谈宽恕,这种宽恕就会变成纵容”(见8月28日《新京报》)。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或是人们对菲律宾这样一个国家最无可奈何的感慨;菲律宾确实可称“危邦”、“乱邦”,且不论其危、乱之源为何,面对这样的危、乱之地,“愤怒”显得是那么的无力。也许最为智慧的法子,就是遵循孔老夫子的教导,对危乱之邦、如诗人赵丽华所说的“莫名其妙就可以死在那里的地方”,要敬而远之、绕道而行。但作为一个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却要抱有更高度的思维———可以声明、谴责、严正交涉、发出灰色或黑色旅行警告、临时推迟国家领导人访问,却不可以关上相互交流的大门;唯有交流、唯有友好,才可相互促进———这种相互促进,某种意义上讲,有益于某一个国家从危乱走向平安与秩序。

  生命短暂,人性永恒。此一劫持事件中固暴露许多人性的丑恶(如菲国某领导人两次莫名其妙的“微笑”),但也不乏人性的光辉(如为游客挡子弹的香港导游谢廷俊,如那位机智的香港妈妈);人们普遍为这些人性的光辉而感动,则又预示着人类整体的天良未泯,预示着邪恶终将消亡,世界终将充满光明与美好。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