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补贴高校食堂不如直接补贴学生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1月21日02:01
  第三只眼

  应不经过学校户头,将适当数额的伙食补贴直接打到每一个学生的银行卡上,以缓释学生经济压力

  国务院近日公布十六项措施稳定物价,其中第六条表示“将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11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将重点加强对蔬菜、粮食、食用油、肉禽蛋奶等食品价格及餐饮价格的监管,禁止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涨价。

  如今,高校食堂多由私人承包,实行市场化运作,校方虽给予一定补贴,但承包方享有实际上的自主定价权。物价高企,在各类农产品涨声一片中,出于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考虑,财政确应增补高校食堂。据媒体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已增加对食堂补贴,每月补贴额达20余万元。

  然而,与国务院令、学校补贴同时相伴的,是各大高校BBS上关于食堂价格抬高、菜量减少的抱怨帖。那么,我们有必要问:动辄每月20余万的财政补贴,有多少是实实在在花在了学生身上?

  确保补贴花在学生身上的最直接监管应来自校方。然而现实语境下,能抱上学校食堂这块金砖的,往往不仅有经济实力,还有门路,甚至跟学校高层沾亲带故。这一特殊关系的存在,保证了其长期垄断经营地位,也使得来自学校的监管大打折扣。而学生群体因为没有监督权、议价权、谈判权,虽多有怨言,却无可奈何。

  于是,我们有必要做这样一个最坏的设想:食堂一边承诺不涨价,一边通过减少饭菜分量、选用较差食材等手段,将多余成本转嫁到学生头上;多出来的财政补贴,反而成为其生财之道。

  为避免这一设想成为事实,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高物价时代高校学生的补贴到底该如何发放。

  由于物价连续上涨,现在许多地方都给低保户发临时补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这种社会管理的方式引入高校,给学生以货币化的补贴?比如,不经过学校户头,将适当数额的补贴直接打到每一个学生的银行卡上,以缓释学生经济压力,保证其饮食质量,同时避免补贴资金被中间环节截留、消化。

  同时,这一最基本的货币补贴也应当是最普遍的。国务院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贴,从公开的数据看,目前这一获益群体数量极为有限。比如,今年中国人民大学补贴特困生550人,人均补贴约210元,但该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达22856人———得到补贴的人数只占到学生总数的2.4%。事实上,学生中家庭不富裕亦不赤贫的学生是多数,他们对物价反应敏感,却又够不上申请条件;另外,一部分学生出于面子等考虑,宁可自己吃苦,也不愿申请特困补贴。因此,在实行最低保障式补贴的同时,还须将补贴范围扩大,以照顾到最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苏京京(职员)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