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第16届广州亚运会 > 广州亚运会评论

评论:亚运会中国拿金牌已经多得让人不好意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11月23日07:16
  亚运会上中国队的金牌“一骑绝尘”,究竟是荣誉还是讽刺?由新华社记者杨明挑起的这一话题,连日来不断发酵。与杨明的看法相反,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认为,金牌战略问题是我们国内的事,与别人无关;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殷宝林则强调,参加世界大赛就是要力争第一,为国争光。

  中国在本届亚运会上的金牌确实很多,甚至多到作为东道主有些“不好意思”的程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能拿金牌却故意相让,也同样不符合体育精神。所以,金牌的数量本身,并非问题的症结所在。

  依笔者看,对体育荣誉要有一定的成本意识。此处所谓成本,即指具体的经费投入,也指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运动员个人的发展。这些金牌背后的细节,是决定孰是孰非的关键。

  以此而论,至少在目前,体育界的一些习惯性做法仍饱受诟病。11月3日《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6名退役跳水运动员的家长不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被培养成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孩子被毁了,因为孩子的文化基础太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身体还有不少伤病。家长们声称“就是要让全天下的父母都晓得,运动员培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有些地方的金牌战略,确实存在着只要金牌不计其余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不为运动员的长期发展考虑。比如,全国冠军邹春兰沦为搓澡工,亚运冠军才力困顿而死,都是因为从事体育多年而无别的谋生技能。丁俊晖的父亲可以让其放弃一切专心打球,外人即便有看法也难干涉(若从义务教育法的角度则当另论),但以国家名义举办的学校或运动队也这么做,便大可商榷了哪怕你承诺给其找工作也不行,因为被这样安排的运动员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牺牲品。

  太过重视金牌,往往还因为经费的缘故,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目前国人体质水平滑坡明显,说到底,与群众体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如果每个地方都能像重视各级运动会的成绩一样重视群众体育,真正将经费用足用好,情况必将大有不同。

  体育说到底是一种游戏,专门运动会上的比赛更是如此,这样的金牌或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大。所以,我们的体育荣誉观或曰金牌观,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全不计成本的体育荣誉,不过虚荣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初,举国培养优秀运动员,让他们用优异的体育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是很对的,那时的体育是一种政治。现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这样的思路应该转换,让体育回归其游戏的本质。相应的,对竞技运动员的培养,国家应该逐渐卸下包袱,交由民间完成。即便有些项目必须由国家支持,也一定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而不是仅为政绩、利益和所谓的荣誉。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