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气候大会第一阶段工作组会议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会各方都希望在一些共识较多的方面达成一致,但是在减排、《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等问题上,各方依旧还是分歧明显。特派记者国宇翔、于昕怡在坎昆专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请他就此做了详细解读。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其国内政治的缘故,完全把国际社会的指责抛在了一边。美国人的固执使得国际社会推动气候谈判的进程进展非常缓慢。对此,周大地指出:“我个人认为,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中的一号,排放总量和人均排量都是非常高的,减排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美国如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愿意对国际社会做出任何积极的承诺,那么这对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确实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
可以说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给发达国家带了个坏头。日本的积极跟风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日本本来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但近来日本代表在坎昆一再表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日本都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承诺任何减排目标”。周大地说,日本之所以敢做这样的表态,就是因为它为此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受到道义上的谴责。
周大地说:“(应对)气候变化到迄今为止只能是一种合作状态,任何国家还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样的世界警察,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没有制约条件说哪个国家不减排就要制裁哪个国家。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也靠各国真正的愿意做(这件事情)。”
由于《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目前,对于在本次坎昆气候大会上达成一个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来替代《京都议定书》,人们已经不抱希望。周大地指出,推动《京都议定书》继续向前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他说:“《京都议定书》的成败不取决于我们做的是不是够了,而是取决于发达国家有没有决心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继续采取带头行动。而这个带头行动是取决于他们国内政治的,取决于他们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取决于他们在国际社会中是不是愿意起到他们曾经说过的领导作用的。”
对于在本届会议上有些国家正在制定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的文件的传言,周大地表示:“如果大家能够谈出一个比《京都议定书》更好的协议,这也不是个坏事。但是,谈了这么半天,连《京都议定书》都不想继续做下去,你还能做出什么更好的方案来呢?”
周大地表示,各方在气候谈判中应当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他强调,一些发达国家总是拿“减排”说事,对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这是不公正的。
周大地说:“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是分阶段的,各个国家的发展状态还是不一样的。因为现在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但如果要说中国以后要变成工业化国家,现在中国就要负工业化国家的责任。这又是不对的。《京都议定书》也罢,《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92年谈的结果(也罢),却是划分了工业化工家和非工业化国家,也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么两个不同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这是当时达成共识的。”
(记者国宇翔、于昕怡) (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