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坎昆点中国低碳热度 无市场无规范碳交易陷迷局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年12月06日14:46

  新一轮气候变化谈判11月29日在墨西哥坎昆鸣锣再战,一如去年的哥本哈根,今年的坎昆再次点燃了中国“低碳”热度。只不过,跟去年不一样的是,当“低碳”的群体意识被唤醒,市场和规范却还没跟上,中国碳交易前景何去何从还是一个谜局。

  第一个吃螃蟹的老板:“黑脚印”之难

  剪着小平头,黑黑壮壮的陈日铃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去年7月末,他一举将广州2010年的亚运之旗插在北极。他拥有一张很宝贵的照片:一片浮冰之中,他在冬泳。

  “这是在北极,冰雪融化了。”也正是这片大幅融化的冰雪,完完全全震撼了陈日铃,彻底给他上了一堂与众不同的环保、绿色、节能之课。从北极回来,他一直琢磨着“低碳”二字如何在自己的企业实现。恰好,他偶遇上了陈赵杰,广州首家国有碳资产管理企业的专家,他曾“卖”过很多碳到国外。

  显然,陈日铃比很多人幸运。因为在珠三角,很多中小企业家知道“低碳”、知道“减排”,却没有听说过“碳资产管理”或者“碳盘查”公司,一时间根本无从下手。“前后花了大概2个月的时间吧。”陈日铃提出了做“碳中和”项目。

  作为广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朋友都好奇地问:国家没有任何要求,你为什么要花冤枉钱做碳中和?“我只是先走一步,得到国际认同。”陈日铃回答得非常坦率,“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了解企业的碳排放,以及看看我们还可以从哪里下手节能。”

  春江水暖鸭先知,做了十多年贸易、且一直为乐购(Tesco)、沃尔玛供货的陈日铃当然“很醒目”。2009年4月,沃尔玛突然要求其10万家供应商在5年内,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4个月后,英国乐购(Tesco)连锁超市也宣布将在500种商品的外包装上印制碳足迹标识。“如果每家供应商有50家上游企业,那么仅仅是沃尔玛的举措,便会影响超过500万家工厂。这个影响对世界工厂中国尤其是珠三角而言,是不得了的。”

  两个月之后,陈日铃的企业2009年的碳排放数据出来。陈赵杰居中“做媒”,找到大小相近、来自湖南某水电项目经过认证的自愿碳减排量(VER),“我花了1万美元。”陈日铃的回答带着点商人的口吻,“我做贸易很多年,也吃过很多亏,但是为环保花钱绝对不是吃亏。”现在,他在公司的顶楼种上了树,并把小书房改装成了接待室,减少用车。本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度,陈日铃看得很远:“等上游提出碳标签要求的时候,供应商就来不及了。”

  中和了自己的碳排放之后,陈日铃进一步向陈赵杰提出要求:做碳标签。但在做这个事情上,陈赵杰略有为难。

  不同国家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标签:英国碳信用基金(Carbon Trust)的碳足迹标签,是一个黑色的小脚丫,上面标着××(数字)克和CO2的字眼;而同样的标签,到了台湾地区就是绿色大脚丫,北美洲是一片黑色的叶子,法国用的是绿色叶子和绿色的方框,而作为一个企业,沃尔玛也很给力地自行设计了一个碳标签……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使用英国的小黑脚丫,那是基于PAS2050标准认证的产品碳足迹标签,”陈赵杰解释,可这个在英国适用的认证到了中国却严重“水土不服”。综合考虑了成本和难易度,陈日玲最终选择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经过ISO14064的认证后申请了碳中和标签。

  没有黑脚印,没有绿叶子,这个小小的碳足迹标签,消磨了这一行人士太多的激情。

  第一批碳排放交易所:有平台无交易

  一边厢的冷清,却并没有消停另一边厢的热情———只要在百度输入“碳排放交易所”,你便能在短短的0.005秒内搜索出1160000篇相关的网页,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个已有碳排放交易所之外,广州、武汉、南昌、重庆乃至海南、香港,都轰轰烈烈地想上马“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中心”。或者,选择曲线救国的方式———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由公开信息统计,国内至今已经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已多达9家,而全国环境交易所已达19家,这些蜂拥设立的环境交易所几乎都冲着一个目标———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类型和发展模式也大致相同。

  “碳排放交易”的美梦从1997年开始———《京都议定书》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定义为一种商品开始,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就已形成。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或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碳排放交易都是“钱途”光明的。

  然而,梦想照不进现实———由于我国尚未推行碳排放强制交易、或者强制性碳盘查,在中国要做真正的碳交易项目,只能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以及少部分自愿减排交易寻找买主。

  “你们交易所到底有多少交易量?”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便曾透露经常会遭遇如此尴尬的问题。数据显示,自从北京、天津、上海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以来,所进行的排放权交易屈指可数;2008年长沙建立了环境资源交易所,两年来只做了一次买卖;深圳今年10月才成立碳排放交易所,两个月来依然静悄悄……

  “这么说吧,这些交易平台上的交易总量,可能还比不上一个碳资产管理公司一年的交易额。”一位在此行业内打滚了五年的业内人士透露,“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必将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为止,企业的碳排放交易大多选择‘圈子式’交易方式。”

  陈赵杰和陈日铃的合作,便是“圈子式”合作之一。虽然是广州首家也是唯一的国有碳资产管理企业,陈赵杰所在的东润发环境资源公司并未曾做过广告,不为外界所普遍认识,基本上靠着口耳相传,陈赵杰已经忙不过来。

  类似他这样的公司,在珠三角大约有10家,均以非常低调的身份营业。一位广东的专家坦言:“和交易所这样的平台相比,碳资产管理公司更灵活。很多企业需要的是全套的服务,例如派专家进驻公司进行碳盘查摸底、提供节能建议等等,碳资产管理公司便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据我们知道的,他们还可以通过私下关系,拿到比交易平台上更便宜的交易价格,当然更具吸引力。”

  “我们都知道碳交易是一个必将发展的平台。”从事能源交易平台近10年的金银岛CEO黄海新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但是,我不会选择在现在上马这个交易。因为市场太清淡了。我们不需要做那个摇旗呐喊的。”

  中国第一个减排标准:“熊猫”在放假?

  如果说交易平台的清闲让人着急,那么,忙不过来的陈赵杰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希望在未来的碳交易中,相关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尽快出台。”

  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让人记忆犹新,在那场吵吵闹闹的会议上,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高调推出“熊猫标准”,号称是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减排标准,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全球碳交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标准立得很高,然而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熊猫标准也并没有被太多人接受。

  “我们希望尽快制定两岸的减排标准,例如我们提倡的‘金龙标准’。”前些日子在广州国际低碳产品和技术展示洽谈会上,来自台湾的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坚明博士也带来了台湾企业的呼声。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说法。正如他在发言里说到的,谁掌握了减排标准,便掌握了市场。而现今,标准之争正如火如荼地PK着———“目前,全球并没有一个统一减排标准。”李坚明也很坦然,“我们希望这个‘金龙标准’可以推广到海峡两岸,碳排放的减量可以相互认可,并进行买卖交易。”

  李坚明透露,“金龙标准”已经得到了台湾地区政府的认可并加以推广,“不少企业已经主动跟我们接触,例如,富士康。”显然,如果富士康一旦介入,那么富士康在内地相关的所有下游产业都不得不遵守这条过江的“金龙”,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熊猫’还是‘金龙’,这两个标准都是政治意义大于市场意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操作性不太强,如果两个PK起来,就看市场更愿意接受哪一个。”

  既不选择“熊猫”也不选择“金龙”,陈赵杰跟其他的企业一样,选择的是ISO14064。“我们不能说它是最好的,但是,它是被国际认可的,而且操作性比较强。”当初为陈日玲做碳中和项目时,陈赵杰就是选择以ISO14064基础作碳盘查。

  这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陈赵杰非常清晰。“如果从市场的角度,企业肯定是根据上游企业的要求进行减排标准的选择,例如沃尔玛,去年4月已经要求其10万家供应商在5年内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那么,在下游的企业,必须考虑到沃尔玛本身的意见,选择减排标准。”他补充指出:“现在,大多数选择的都是ISO14064。”

  李晓莉

(责任编辑:项劼)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