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业调整引导人员流动,是顺义进行人口调控的重要方式,被称为“顺义模式”。无独有偶,本市多个区县近期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均对“以业管人”做出安排。
在控制了外来人口的同时,“以业管人”也一度引发热议;业态多元化包括各种“低端产业”之于民生的重要,提醒施政者“淘汰”也当谨慎。
>>清理低端产业
整顿小门店减少流动人口
在新一年的区县“两会”中,“五小”这个词被频频提及。
在顺义区“两会”中,“五小”指的是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
针对传统服务业和低端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特点,顺义区对“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建材等各类市场进行整顿规范,整合清理了一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门店、小企业,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在房山区“两会”中,“五小”指的是包括小服装、小加工、小作坊等在内的“五小企业”。未来五年内,房山区将抑制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和吸纳外来人口多的低端产业。
丰台区也将加快退出低端产业。到2015年,丰台区在本市三环路以内的范围内,要全部退出加工企业和以出租方式经营的各类市场、仓储等低端业态,对沿街小型商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范改造。
丰台区发改委副主任韩伟介绍,小发廊、小洗浴中心、小餐饮等要统一规范,但与居民生活服务相关的产业形态经过规范改造后仍要保留。
>>发展高端产业
以产业升级吸引高端人才
与整顿“五小”、退出低端产业相对应,发展高端产业也成为诸多区县的共同选择。
顺义提出,要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的突破口,吸引高端人才向区内聚集。
丰台区发改委副主任韩伟介绍,按照北京市的相关要求,三环四环内区域是城市中心区,今后要发展文化创意、健身休闲、商业等高端产业。
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区也纷纷提出要加强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电子科技、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各区县期望的是高产值、低污染;在人口调控方面,各区县乐见的是进入人数相对较少,进入者多是高端人才。
>>就业政策倾斜
优先招当地人成为企业共识
在“以业管人”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优先促进本地人就业,以抑制流动人口。在顺义区投资办厂的企业来自国内外各地,而优先招用顺义人、北京人成为顺义企业的普遍共识。顺义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帮助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其中包括企业在顺义区占地必须按比例解决就业的硬指标,吸纳本区劳动力就业的现金奖励。
提高各类市场准入门槛,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实行清理,奖励企业吸纳本区劳动力,发展高端产业,构成了“以业管人”的要素。
个例
顺义模式曾引发热议
自2003年以来,顺义就通过采取限制低端产业和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等措施有效控制流动人口。
调控手段强硬,但是奏效。媒体报道称,截至去年3月底,顺义区流动人口数量仅为其他区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
然而,“顺义模式”也引发了网友和部分专家的热议。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陆杰华表示,顺义区的人口调控手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上来了,人口又不是增长特别快,不像其他一些区县,经济没发展上来,又出现很多问题,光靠卖房子提高GDP。从效果上来说,"顺义模式"有可取之处,比较适合大兴、房山等发展刚起步的区域。”
在他看来,调控手段是争议的重点,国家现在强调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服务”在先,而“顺义模式”则是“管理”的意味更重,“政府不应用行政手段直接去管人,这与国家大的趋势不相符。城市应该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吸纳更多的流动人口。”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彭真怀也表示,北京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但却未能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相应的承载力。
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多元化的业态,包括各种“低端产业”,对于居民生活非常重要,很多“低端产业”当地人未必愿意做,一味整顿之后,当地人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易靖 陈荞 孙乾
(责任编辑:U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