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国家科技奖大会 > 科技奖励大会消息

国家自然科学奖空缺

来源:京华时报
2011年01月15日01:39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左)、王振义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智慧》节目录制现场。图/东方IC

  本报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昨天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

  今年全部奖项

  国家最高科技奖 2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

  30项(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

  273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5名外籍科学家

  >>其他奖项

  印钞新技术提升防伪实力

  由马仁选等人完成的“钞票对印技术”项目昨天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一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印钞防伪实力,为人民币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项技术发明达到了“老百姓易于识别、造假者难以伪造”的要求,且为我国独有。

  告别“陈化粮”不再是梦想

  我国大型储备粮库长期以来饱受粮食发热变质、结露、霉变、虫害之苦。昨天,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项目让大粮仓告别“陈化粮”不再是梦想。

  三峡输电工程惠及6.7亿人

  昨天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三峡输电系统工程”供电区域GDP约占全国的54%,惠及人口达6.7亿。“三峡输电系统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覆盖面积最广,惠及人口最多的输变电工程。

  最高科技奖每年不超两人

  >>背景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盘点

  国家科技奖高校捧走七成

  根据教育部科技司提供的信息,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占总数的70.0%。

  另外,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5.8%。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4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1.0%。

  国家三大奖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1项,占总数的54.5%。

  大奖得主

  >>简历

  师昌绪,著名材料科学家,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师昌绪

  “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上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回到祖国的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当时,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他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大幅度地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我国也有人也提出要搞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但很多人认为这种技术受到美国严格封锁,中国想要做出来是异想天开,不可能完成。

  “当时别说没见过空心涡轮叶片,我就连听都没听说过。”师老回忆说,“但既然美国人做出来了,我想中国人一定也能做出来。”

  1964年,他接受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所有的资料只有别人画给他的一张空心涡轮叶片的外观草图。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科研人员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在实验室中做出了比美国难度更大的9孔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当时的英国和苏联都还没有。这种叶片装备了我国上个世纪60至90年代生产的大部分先进发动机。”当时和师老一起工作的中科院金属所原所长李依依院士说。

  王振义,著名血液学专家,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简历

  王振义

  血液学界的领路人

  他,一身白衣,俯身细细为病人查体,静静倾听他们诉说。慈祥的眼神,时时传递着无限的怜爱;温暖的话语,点燃患者重生的希望。这是每周四,上海一家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87岁高龄、鹤发童颜的老医者在给白血病患者看病。

  白衣上的蓝色胸牌透露出他的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医师王振义,工号10005。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血疑》风靡亚洲,人们在慨叹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可怕的病魔白血病。这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死亡率极高。因为缺乏有效疗法,在与死神角力中,医生和患者,总是失败的一方。

  正是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世界,奇迹一个个发生,生命一个个得救。

  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的人物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殊荣:

  1988年,在《血液》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掀起诱导分化研究新高潮。论文迄今被同行引用多达1713次。

  1993年,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1994年,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

  1997年,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

  1998年,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

  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03年,美国海姆瓦塞曼奖。

  在中外血液学科学史上,王振义的名字注定将因护卫全人类生命而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流芳后世。

  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确立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

  建立我国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综合新华社 本报记者 李铁铮 周逸梅 报道

  作者:李铁铮 周逸梅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