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泽宁)去年,北京推出养老助残券,居家养老的老人持券,可以享受送餐、理发、清洁等服务。
昨天,在北京人代会密云团有代表提出,由于养老券不能跨区使用、未覆盖所有生活需求,一些老人反映“养老券不好使”。
对此,副市长丁向阳表示“即便如此,还是要发养老券,而不是现金”。
代表称养老券“缩水”
昨日下午,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北京市人大代表、密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天立建议取消养老助残券,改发现金。
陈天立称,去年,北京推出了养老助残券。因有儿女照顾,养老助残券对非空巢老人意义不大。而空巢老人,年纪大,出门不方便,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养老券指定的服务点在十几公里外,老人使用养老券很不方便。此外,有些指定消费点的价格高,且消费“不找零”,带有强制性,导致养老券“缩水”。
陈天立建议,因为北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城区的老年服务体系,如果把养老券折合成现金,“政府每月给100元钱,会更实惠”。
政府表示继续发放养老券
对此,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称,养老助残券刚开始可能不够方便,但即便如此,政府还是要发养老助残券,而不是现金。
丁向阳称,政府发行养老助残券的目的,在于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市场,以适应未来的老龄化社会需求。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北京的为老服务市场目前只是“蹒跚学步”,三至五年才能初具雏形。发放养老助残券就是为老服务市场的“敲门砖”,吸引企业加入,“微利,但市场庞大,一年营业额可达几千万、几亿。通过市场竞争,政府选出价格最低的、服务最好的”。丁向阳形容说“这是用市场智慧制定政策,解决养老问题”。
追访
“89%被访老人没使用过养老券”
北京市人大代表陈天立称,去年,北京市统计局对16区县2264名60岁以上本市户口老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9%被访老人没有使用过养老助残券,仅有9.5%的老人表示使用过养老券。在使用过养老券的老人中,77.2%的老人感觉使用不方便,主要集中在适用范围小、限制多、不能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发放金额太少等方面。
调查还特别针对社区内开设老年餐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询问。结果显示,只有11%的老人居住的社区内设有老年餐桌,75.8%的老人居住的社区内没有设置老年餐桌,但是,78.1%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时能开设老人餐桌,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实际情况与老人需求差距很大。
“鼓励做得好的企业拿政府补贴”
昨天,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养老助残券发行之初,老年餐桌本打算直接品牌化,由知名快餐企业担任“大厨”。但试运行后,发现为老服务距离品牌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最后就近选择餐饮企业,以居家养老居住地附近的餐馆为主,谁愿意做、谁做得好,就能拿到政府补贴”,他表示,北京的为老服务市场,将沿着老年餐桌轨迹运行,逐步过渡到品牌化阶段。
作者:刘泽宁
(责任编辑:UN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