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中国人在非洲恶习:最爱欺负自己人所到之处三光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1月30日09:01
  近几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每年都在1000亿美元上下,但我们切不可被这个数字冲昏头脑,要意识到这1000亿美元背后隐藏着的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毕竟,中非双方都需要可持续、长久发展,并且达到双方共赢。

  窝里斗,没有胜者

  《中国非洲》(Chinafrique)一书的作者塞尔日·米歇尔认为,中国企业逐步把欧洲企业挤出非洲市场,这是中国人超低价格投标造成的。塞内加尔有个污水处理项目招标,中国人的报价还不到法国人的三分之一,气得法国人直拽自己的头发。

  中国人把欧美人挤出了非洲市场,就开始窝里斗了,一些国字头企业互相倾轧,毫不相让,明知标价低得已经亏损了,但为了把同胞公司挤出非洲市场,仍超低价投标。或者有的人是这样想的:亏了是国家的,也就是由全国人民埋单,中标就有奖金,就实实在在地把美元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柏杨先生曾写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国内的同胞也许不认可柏杨先生的这一观点,但当你到了国外,马上就觉得柏杨先生的这一说法是一个高度概括。

  也听一些到非洲闯荡的人抱怨过,生意上的竞争者都来自中国,互相压低价格,结果大家都损失。在非洲同一个城市开店的中国人,因为竞争而大伤和气,有的发展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非洲某国的一个省会城市有两家中国商店,其中的一家商店就放出风来,非要把另一家商店灭掉。

  在非洲的中国人帮派思想也很严重,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人都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互相倾轧攻击,互相拆台。中国人做生意都有点猫腻,不是当地的黑人,往往是中国人之间互相向当局举报,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

  有家中国建筑公司,承包到工程后把工程分包给了另一家中国建筑企业,由于平时矛盾没有化解,春节聚餐时,酒过三巡,分包商竟与承包商经理部人员大打出手。当时正下着雨,两队人马从饭堂打到外面,个个滚得满身泥水,当地的黑人职工给他们拉架。

  像这样中国人在非洲因利益冲突由嘴斗导致武斗的事例并非个别,中国人自己打架,让非洲黑人拉架,他们会相信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吗?

  什么都吃,吃掉了文明

  中国的食谱很丰富,和非洲人交流时间长了,他们总会问我“听说你们中国人吃狗、吃猴子”之类的话。在非洲某国,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偷吃了一只狗,当地黑工知道后集体罢工抗议。还有一家建筑公司,刚来的时候附近水库里有好多野鸭子,这家公司就把这个水库当成自家的养鸭场,天天来抓鸭子吃,没几个月,鸭子就被吃光了,水面上漂满了鸭毛。

  中国人在非洲,尤其是那些中方员工较多的建筑单位,所到之处都搞“三光”政策猪光、鸡光、野味光。有一次,喀麦隆西北大区的工业局局长Beckley太太对我说:“当年你们中国人在这里修公路,把这里的猪都吃光了。你们中国人要来这里,须提前一年通知我们,我们好号召村民为你们养猪。”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我们在非洲,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传统,当地禁食的动物,不要食用,至少不能当着当地人民的面食用,不能让当地人知道。例如,在埃塞俄比亚,人们用驴驮运货物,埃塞人认为,驴为人类辛苦了一辈子,死了,人不该再吃它们。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在非洲经商做生意,要经常自省,看我们哪方面的行为有损民族形象和长远利益,更要考虑非洲人的感受,给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让非洲人民欢迎我们。非洲人民欢迎我们,就是金钱在欢迎我们。

  忽视质量,丢了面子

  有一些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似乎又走上了当年与俄罗斯人做生意的老路,不重视产品质量,搞一锤子买卖,做一单是一单,赚一笔是一笔,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中国出口非洲的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非洲市场上,中国商品最多的就是服装、小家电、五金和摩托车,但有些“中国制造”的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在非洲,“中国制造”成了廉价、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斯瓦西里语甚至收录了“Chino”这个词,指很便宜的劣质产品。在非洲,会经常听讲斯瓦西里语的人说:“哎呀,我又买了个"Chino",过几天又要换了。”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要维护中国的形象,我一遍又一遍地对非洲朋友解释说,我脚上穿的就是中国制造的“李宁”牌旅游鞋,穿了两年还没坏,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非洲市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我们就生产一些低成本的产品销往非洲,为了降低成本,质量当然就下降了。

  解释归解释,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的确让人担忧,我也有一些亲身体会。我在喀麦隆西北大区住在临时租的房子里,厨房的水龙头坏了,便到省城买了一个“中国制造”,可没出两个星期就坏了,不得不又买了一个“中国制造”,因为在这里买不到别国制造的。换上后,还是用不住,就这样,在五个月里换了4个中国制造的水龙头。

  非洲也有不少印度人,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要好于中国,商店门面要比中国的气派,建筑工地要比中国的体面。在非洲,中国商店大多是“夫妻店”,小打小闹,不成规模,连那些在国内号称排名多少强的大公司,在非洲的门面就像个修理自行车的。在非洲,我经常到印度人开的超市购物,Satkartar(SKT)和Mahima等印度超市就像国内的沃尔玛和家乐福超市一样,已经连锁经营,树立起了品牌。

  中国虽然成了非洲的第一大贸易国,但中国在非洲叫得响的品牌很少。公路上跑的车最常见的还是“丰田”、“三菱”、“奔驰”、“沃尔沃”等名牌车,运动鞋人们还是认“ADIDAS”、“NIKE”、“REEBOK”等牌子。

  要想长远占领非洲市场,树立不起自己的品牌是不行的。没有自己品牌的市场只能是游击队,要想得到非洲人民的尊重,要想让中国产品成为非洲人民的一种消费文化,还得靠品牌这支正规军。当然,品牌是靠质量树立起来的,不重视产品质量,就永远树立不起自己的品牌来。(更精彩的内容请看《非洲》杂志第18期)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