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兰州2月2日消息(记者陈俊杰 焦健)甘肃兰州是西北地区的名城,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那里不仅是各种文化融汇聚集的发源地,同时也产生了各式小吃。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牛肉面,兰州的灰豆、甜醅、酿皮、油果子等传统食品也极具特色,亲手制作这些小吃也让兰州人家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摆满面板的半成品待炸(中广网记者 陈俊杰 焦健/摄) 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家住兰州城关区飞天家园的陆友琴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了,她端出一盆发好的白面,开始制作油果子。
油果子是兰州的特色面食,用白面和上鸡蛋、蜂蜜过油炸。制作好的油果子外酥里嫩,香甜可口,嚼上一口,口有余香。逢年过节,兰州各家各户都要制作一些款待客人。
记者:这个面要发多长时间。
陆友琴:一夜,十多个小时。
记者:整个制作过程要多长时间啊?
陆友琴:四五个小时吧,一早上。
油果子分面芯子和面皮两部分,面皮是用鸡蛋清和的面。
陆友琴:蛋清和皮面,蛋清,看到了吗?炸出来是白的皮子。
成形的油果子(中广网记者 陈俊杰 焦健/摄) 记者:蛋黄怎么办?
陆友琴:蛋黄放到发面里做面芯子。
蛋黄要和在提前发好的面里,再加上蜂蜜和油调好的油酥。
陆友琴:发面发好后把碱放上,碱放好后可能五斤面就得倒一斤油吧,把油烧开晾一下,把鸡蛋黄、蜂蜜放进去,把蜂蜜化开,放点面粉,弄成油酥,和到发面里面。
面和好了,陆友琴分别把面芯子和面皮切成等份,擀成半厘米厚的扁平形状,然后把面皮和面芯子的长条叠在一起,卷起来,用刀切成一厘米厚的面片。
陆友琴:弄好后把皮皮擀成圆的,把心心擀开,皮皮在底下,心心在上面,卷起来,搓成条,切成薄片,夹花子。全部都切成片片,两个两个摆好一夹,夹好后就可以炸了,用筷子夹,可以夹成蝴蝶,可以夹成小花,还可以夹成石榴,像不像?
记者:不像,呵呵。两三下图案就出来了。
陆友琴:花是两下,蝴蝶是三下。
用筷子夹成蝴蝶状(中广网记者 陈俊杰 焦健/摄) 把面夹好了各种形状后就可以下油锅炸了,沥完油出锅就可以吃了。
记者:火是不是不能太大?
陆友琴:火关小点,火一大就焦了。看,花子出来了。两面都要炸,这面炸完翻过来再炸。
记者:炸到什么样是好了呢?
陆友琴:颜色分清楚了,白是白,红是红就算是好了。
记者:这算是炸好了。
陆友琴:炸好了。
记者:我尝尝,还真不错。
陆友琴:真香啊,吃过这么香的没有。
记者:真不错,外酥里嫩。
陆友琴:你学会,回去也做。
炸好的油果子(中广网记者 陈俊杰 焦健/摄) 陆友琴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她制作油果子的技艺是从她的母亲那里学来的。她感慨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自己动手做传统饮食的人越来越少了。
陆友琴:原来是条件不好,一个人供应二两油,天天炸没有油啊,现在油可以随便买了。原来是人有时间精力做,没东西,现在东西有了,条件好了,人们也懒了,都买着吃呢。一个也是忙没有时间,都上班呢,休息几天搞搞卫生,出去转转,哪有时间做呢,费劲的很,过年才做了。
“民以食为天”,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从饮食文化,往往可窥知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从当初的食物匮乏,到基本满足群众温饱需求,再到如今的充盈、丰富多姿;从当初的“吃不到啥”到如今的“不知道吃啥”,这些变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
陆友琴微小的抱怨不也正是生活日益进步的真实写照吗?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