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胡主席访美凸显中国崛起(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2月11日16:52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1月18日至21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四天,两个城市,500人企业家代表团,450亿美元经贸大单,60秒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循环播放,每天300次,为期28天新年伊始,胡主席的到来着实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热”。连续几日,在美国出版的各大中英文报纸,头版显著位置都是胡主席的身影。

  华府最高规格接待胡主席

  这是胡主席上任之后第二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一次出访时间为2006年4月,恰巧也是18日至21日,时任美国总统为小布什。

  近五年间,两国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在双方经济实力对比方面,中国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的距离。

  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五,美国理所当然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

  如今,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依旧是世界第一。但自2008年起,美国遭受了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没有恢复元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但年均经济发展速度依然是美国的三倍。

  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超过380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年均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占比11%、规模约为9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直白的NBC新闻直接在胡主席迈出专机舱门的照片下冠以“America"s Banker Arrives(美国的债主来了)”的标题,在严肃的政治新闻中添加了美国式的幽默。

  不管这番幽默散发着怎样酸溜溜的味道,不管当惯了“状元”的美国做没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中国已经成为“榜眼”的现实,美国都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必须正视并谨慎对待两国关系。正如美国媒体上所报道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从前的 “小伙伴(Junior Partner)”,已经上升到顶级梯队(Top Echellon)。

  这一点在美方相当隆重的接待规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次接待规格超越华府历次跟许多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也超越了近五年前胡主席的第一次访美。与中国人重视大排场的国宴不同,美国人更加注重小规模的家庭私宴。此次美方既准备了国宴展现对中国习惯的尊重,又安排了“3+3”的私宴体现出主人的重视程度,可谓是用心良苦。

  美方对胡主席访问的重视从一些小花絮上也可见一斑。19日胡主席参加白宫欢迎仪式时,9岁的第一女儿莎夏(Sasha)微笑着和一群美国小朋友一起站在场边欢迎群众的第一排,兴奋地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用中文跟胡主席问好。画面中照到的是奥巴马的背面,眼尖的美国民众注意到他原本灰白色的头发变成了黑色,在网络上纷纷议论总统是不是为了迎接胡主席的到访专门染黑了头发,还发出近期奥巴马露面的一系列照片进行对比。莎夏秀中文的细节已经得到白宫方面的官方证实,至于奥巴马是否特意染黑头发仍然无从考证,但第一家庭对胡主席到访的重视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中美关系定位:从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到合作伙伴关系(Cooperative Partnership)

  五年前,小布什政府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是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汇当初刚被抛出的时候,国人还有点不知该如何翻译,都在猜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当时对于各种翻译版本也是似懂非懂,之后来到美国,在学习工作中慢慢接触到这个词,细细体味一些新闻报道后,才渐渐多了一份理解。Stakeholder原本是在公司治理中使用的词汇,后来被广泛地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直白地说,Stakeholder就是事件相关方的意思,对一件事情具有影响力或者会被某件事情影响到,正式一点的说法就是上边提到的利益攸关者。另外,在提到Stakeholder的时候,背后隐含的另外一个词就是Responsibility(责任)。作为利益攸关者,任何决策与行动就应该考虑到对彼此负责,处理好彼此的利益关系。

  可见,小布什政府当时多少还是保有稳居世界第一的孤傲,面对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不得不承认彼此需要在国际事务和经贸关系中考虑到对方的影响力,以及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其初衷无非是想提醒中国要在两国关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利益攸关者。

  可是,公司治理理论并不适用于复杂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经营。国际交往中,确切定义Stake(利害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这又恰恰是处理Stakeholder关系定位的关键所在。如果双方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定义利害关系,这一定位将面临“前提失败,无法执行”的困境。

  怎样才算一个有责任感的Stakeholder,我想小布什政府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清楚,即使清楚,也无法真正落实。

  访问中,胡主席认可中美双方是利益攸关者。这的确是事实,但并不是一个对两国关系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定位。所以,胡主席在白宫午餐演讲中对Stakeholder的提法表示肯定之后,随即又迅速补充道双方更应该是“Constructive Partners(建设性合作关系)”。

  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相当英明的,也逐渐引导两国关系定位走向务实。奥巴马就职后,双方领导人在数次会晤中反复重申商讨这一观点,也得到美国方面的认可,最终写入2011年中美联合声明,完整的陈述为“a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benefit(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可以说是通篇声明中最核心的一个点,为两国关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NBC当晚的新闻标题也体现出了友好“Superpowers Unite(超级大国的联合)”。

    从经济出发寻找新平衡

  整理美国主流媒体对于胡主席访问的报道时发现,“Balance(平衡)”一词反复出现,成为新的报道角度。奥巴马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大声宣布:“我确定中国的和平崛起对美国和世界都是有益的”,隔日的《华尔街日报》将此解读为“中美两国正在探寻一个更加稳固的立足点来寻求新的平衡,宣扬共同利益,弱化甚至忽视长期存在的争议”。

  这个更加稳固的立足点就是经济。经过多年发展,中美两国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闭门会议中,双方用了接近一半的时间讨论经济议题。

  胡主席带来的450亿美元的经贸大单在随后的几天一直为奥巴马和白宫所津津乐道。经济不景气,一切数据都要转化成究竟能创造多少就业。奥巴马政府自豪地在各个场合向民众宣告,这笔经贸大单将为美国增加23.5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对中国的年均出口额为1000亿美元,可以帮美国保留住50万个就业岗位。奥巴马上任以来在提高就业率方面成效甚微,这些数据对于寻求连任的他无异于雪中送炭。

  然而,尽管奥巴马试图打消民众的疑虑,不断强调“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经济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但由《华盛顿邮报》和ABC新闻联合开展的最新民调显示,61%的民众仍认为威胁大于机会,29%的民众相信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对美国意味着新的机会。

  跟普通民众相比,企业家们则实际得多。他们传达的信息相当清楚明了:尽管双方在贸易摩擦和汇率等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美国企业依旧要求增强跟中国的生意往来。1月19日的闭门会议有14名美国企业家和4名中国企业家参加,讨论的核心就是希望两国政府能够减少限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虽然美国依旧揪住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放手,但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此。美国开始逐渐意识到扩大对华出口是缩小贸易逆差的更加现实的选择。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一句“我们愿意卖给中国所有产品”逗笑了在场的记者。

  中国企业:从“输出产品”到“输出资本”

  与2006年访问美国参观微软总部和波音公司工厂不同的是,胡主席在芝加哥参观了美国中西部中国企业展以及当地一家中资汽车零部件公司。

  此举有两层含义,一是告诉美国民众中国公司不仅为美国提供廉价的产品还能创造就业岗位,二是勉励在美中资企业继续发展壮大。

  曾几何时,我们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进入中国投资办厂,在税收上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优惠,直至去年12月1日内外资企业税制才真正实现全面统一。无利不起早的美国企业家们看重税收优惠,看重低廉劳动力成本,关掉美国工厂,到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寻找代工。美国民众在消费着中国提供的低价商品的同时心中充满了怨言,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抢走了他们的收入,造成失业率攀升。面对这样的指责,承担代工的中国企业深感委屈,处在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赚钱并不容易,获利最大的还是前来投资的美国企业家。何时才能从“输出产品”转型到“输出资本”一直是代工企业的心头之痛。

  如今,这已不再是梦。

  1月20日的《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大篇幅报道了胡主席参观的中资汽车零部件公司万向公司,称如果中美两国要寻求经济平衡,中国就必须为美国带来更多的就业。除非中国能找到一个方式把自己和创造就业联系起来,否则美国民众对中国总是抱有负面的印象。

  万向公司是中资公司在美创造就业的有力佐证,这家民营企业在美国有28家子公司,主要为汽车厂生产配套零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三成,为美国提供了至少5600个就业岗位,曾把超过12家美国公司从破产的边缘挽救过来,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城市为此甚至设立了“万向日”。

  报道中提到,截至2008年,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累计投资额不足50亿美元,但从2009年开始,中国在美国的投资迅猛增长,到2010年累计投资额已经接近120亿美元,中国企业雇佣了至少1万名美国员工。

  一位华裔朋友经营着一个协助中国企业打入欧美市场的咨询服务公司(MetaXpo),为中国品牌获得当地消费者认可提供策划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的增强,公司的业务也日渐繁忙。据他介绍,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因为贸易顺差问题时常受到美国指责,直至日本公司转向投资美国指责声才有所减弱,九十年代日本在美国投资额高达831亿美元。尽管也存在日本会接管美国经济的质疑,但各个州的经济都因此而获益,民众便也习惯了为日本老板工作。中国和日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日本进入美国的企业都是一些知名品牌,中国则半数以上都是代工制造业,品牌培育是必经的过程。万向在美国的成功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本,中国制造应该从简单的代工生产走出去,站在研发、设计的平台上培育自己的品牌去开拓国际市场,从简单的产品进出转型成为资本的进出。

  胡主席此次访问带来了500人的企业家代表团。除了采购之外,企业家们也忙于考察美国的投资环境。芝加哥市长戴利(Daley)激动地称胡主席到访芝加哥是“一件大事,一件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事”,连用了五个big(大)来修饰。他对当地媒体表示:“经济不景气的现实要求我们尽一切努力确保城市的全球竞争力,我们要吸引外来投资和观光旅游以提振城市经济发展”。(张 妮)

  作者:张 妮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