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食品质量安全可引入第三方监管模式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2011年07月21日19:24

  食品质量安全可引入第三方监管模式

    苏振华专栏

  食品质量监管俨然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食品质量问题引起了举国关注,但恶性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如最近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就再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不可谓不严厉,同时政府也是高度重视的,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彻底遏制呢?盖因食品行业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有关食品质量的信息,这一特质导致市场机制很难将劣质产品给鉴别出来。在市场失灵时,通常情况下需要政府实施强制性监管,迫使企业生产安全的产品。可为什么目前我国严厉的监管制度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呢?

  其实,来自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早就阐明:如同市场失灵一样,政府监管也可能“失灵”。首先是因为政府也不可能掌握企业生产的全面信息;其次,通常以为政府会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标,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具体的官员在监管过程中,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可能会和被监管者勾结起来,成为被管制者的保护伞,甚至根据被监管者的要求来制定监管措施。这是“政府俘虏”理论所阐明的道理,即监管者可能被被监管者“俘虏”起来,蛇鼠一窝,使得监管完全失效。

  中国食品监管中的政府失灵,典型表现是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和当地企业形成了利益联盟,公开或暗里支持当地企业的造假行为。如此一来,造假企业自然会有恃无恐。便如这次双汇事件,沁阳副市长出面道歉,坦承“没有尽到职责”,可见当地的监管其实是形同虚设的。

  食品等产品的质量监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有些国家已经做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探索。就美国而言,由于政府监管机构容易失灵,美国政府于是一般不直接介入监管,而只负责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同时推行第三方监管体系。其中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是重要的执行者。美国建立了许多包括产业、消费者、独立专家系统与行政官员组合的监管机构,法律赋予其信息披露的权力。在美国,各级卫生机构都雇佣食品检查员、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等,对食品进行持续监督。在这一体系之下,美国目前的食品行业中,企业的自我管制已经成为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方式,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则成为了彼此最自觉的监管者。这样的机制是相当有效的,如2009年3月被曝光的强生婴儿用品质量问题,就是由一家名为“安全化妆品运动”的非营利组织披露出来的。

  美国的监管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可能并存时,必须引入公众全面参与监督的第三方监管模式。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虽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很高,食品行业协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他们在食品监管中的参与程度是很不够的,渠道是不畅通的。

  我国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应该考虑走向政府、市场、社会、公民“四位一体”的架构。在政府建立规则体系之外,重点是扶持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监督者作用,促进食品行业自律;建立消费者,尤其是新闻媒体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管制的动力机制;同时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管制机构的非行政化,彻底杜绝政府被俘虏的可能。

(责任编辑:UN91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