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英国伦敦骚乱趋于平息 > 伦敦骚乱消息

“恐慌”成伦敦关键词 年轻人由愤怒变享受(图)

来源:现代快报
2011年08月14日04:25
伦敦一家店铺的橱窗被骚乱者击毁
伦敦一家店铺的橱窗被骚乱者击毁 新华社/法新
骚乱者向警察示威 CFP图
骚乱者向警察示威 CFP图
手拿盾牌的警察 新华社
手拿盾牌的警察 新华社

  英国曾被誉为绅士国度,最有名的例子是伦敦男人关于天气的谈吐,极度乏味的同时又显得彬彬有礼。但是近来的英国麻烦不断,从8月6日晚间开始,一场被称为“至少10年以来最严重的社会骚乱”在英国伦敦上演,并且很快蔓延至伯明翰、利物浦和诺丁汉等地。仅仅一夜之间,温文尔雅的绅士们,就变成了惹是生非、破坏法纪的街头流氓;昔日安静明净的街区变成了一部分青年实施劫掠的战场:商店被抢劫,路人遭殴打,警车被点燃……近一周时间,“恐慌”成了伦敦的关键词。

  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种族隔阂,自由被滥用……包括首相在内的英国人开始反思这场刚刚过去的骚乱的原因;没有一个英国人愿意看到这种失控的局面出现在一年后的伦敦奥运。

  值此骚乱刚刚过去,伦敦街头刚刚恢复平静之际,快报特约请正在伦敦采访的郝倩,为快报读者带来有关此次骚乱的前方报道。

  黑暗的一周

  “恐慌”成为伦敦关键词

  上周日(7日),47岁的阿德里安娜在电视上看到一群年轻人抢砸沃达丰店铺(通讯运营商)的画面,一眼就认出那个带头砸店的居然是自己18岁的女儿切尔西。阿德里安娜被震惊了,几乎是同一时间,她拨通电话报警。事后,阿德里安娜说,举报女儿这一决定简直令她“心如刀绞”,可是不论如何,还是觉得举报女儿是对的。

  切尔西对母亲的“大义灭亲”十分气愤,在地方法庭上表示拒不认罪,并对法官出言不逊,说骚动的那天是她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天。当场就把法官震住了。

  切尔西在朋友们的眼中就是一个体育天才,不仅报名了明年伦敦奥运会的志愿者,还见过伦敦市长,又在2009年时因为一场体育赛事受邀参观英国众议院。这样一名看似优秀的英国年轻人,却在伦敦骚乱中“英勇”地砸烂了沃达丰的玻璃,还冲警察扔棍子,就连她妈妈也不敢相信这些暴力画面里居然有自己的女儿。

  8月12日,距离托特汉姆的“和平示威”,也就是此次英国骚乱的导火索事件接近一周,英国多个城市街道被砸,建筑被烧,几千家店铺被洗劫一空。全英被逮捕的涉嫌骚乱者人数已经超过1500人,数个城市的地方法庭昼夜不歇,仅为将这些嫌疑犯挨个审过。一些拒不认罪的可能还要接受第二次审理。

  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越来越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也陆续出炉。

  在看闭路电视监控资料时,警察们对眼前的情景十分惊诧就看到22岁的史瑞卡-李大白天的,正坐在一家被砸烂的鞋店里悠闲地试穿一双运动鞋,确定鞋子合脚后才很开心的离开,同时在其他店铺里还抢了笔记本电脑之类的。当天,伦敦有几千家店铺在骚乱之后被抢。

  都这么清晰地呈现在“镜头”里,难怪警察很快顺藤摸瓜将史瑞卡逮捕,即使考虑到她已经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但也依然难逃其咎。事后警察发现,史瑞卡的家距离她顺手牵羊及抢东西的店铺只有50码,而她本人当天穿的一条紫色裙子,又和她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上传的一张照片一模一样。这些都成为英国警方所掌握的确凿证据。

  未成年人、无业年轻人,还有逐渐浮出水面的中产阶级子女,甚至一些单亲妈妈都参与了骚乱。在骚乱数日之后,骚乱者究竟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已经愈加清晰。根据英国警察局11日做的一份详细表格,在各城市地方法庭接受审讯的千余名犯罪嫌疑人中,95%为男性,82%不到30岁,其中69%不足24岁。

  从上周六(6日)开始,之后的几天被英国一些议员称为近五十年来“最黑暗的日子”。没有人忘得掉那些震撼人心的暴力画面,被烧着的公交车、汽车,以及整幢的楼房。

  32岁的莫妮卡5个月前从波兰移居伦敦,希望可以过得更好。可结果却是在8月8日晚上从楼上纵身一跳,就是为了逃离火海活命。直至今日,说起当晚的经历,莫妮卡还是止不住颤抖。她原本听从妹妹的话:当天有骚乱,所以呆在公寓里不要出来。但等意识到整个建筑都已经被烧着,她想逃命却已经无路可逃。“我们原以为这个国家是高度文明的。”莫妮卡只有如是的寥寥数语。她妹妹说,当天的莫妮卡几乎命悬一线,如果不是从楼上跳下,如果不是有警察在下面接住她,莫妮卡可能成为一名“受害者”。

  同样,在北伦敦的托特汉姆区,骚乱之后数十人无家可归。在伦敦其他地区,很多英国居民半夜从家里逃出。口碑一直不错的Ealing地区,一户英国人家知道骚乱者在街上砸店铺,抢劫,又开始放火,只能举家从公寓里逃出,当晚在酒店借宿,第二天便投奔英格兰Somerset的亲戚家。

  待到周二,诸多公司已经鼓励员工早回家,而且一定要注意安全。在周二的伦敦市中心、圣保罗教堂、威斯敏斯特、伦敦眼依然挤满了来自美国,以及法国、西班牙和瑞士的游客。游客的闲庭信步,和下午五点便从各写字楼奔出,拎着便利店袋子赶回家的英国上班族形成鲜明对比。当天,英国晚报的头版大标题:“远离街道”,到周四,标题已经改为“游客需要注意安全”。

  恐慌,恐慌,在英国几乎成了延续一周的关键词。在这个平日里给人感觉安静又不失精彩的国际都市,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就连首相卡梅伦也开始呼吁,这种蔓延在每条街道的“恐慌”,必须停止。

  “骚乱就要砸烂些东西”

  年轻人由愤怒转化为“享受”

  此次骚乱的始发地,是北伦敦哈林盖区的托特汉姆。第一次骚乱的发生起因于警察在此枪杀了29岁的黑人男子马克-杜干、一个四岁孩子的父亲。8月4日,当他正准备坐上一辆出租车的时候,正在黑人社区阻止枪支犯罪的警察叫住了他。在接下来的事件中,警察朝他开了两次枪,一些目击者说当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正被警察限制在地上。但另一个背景是,根据伦敦警方掌握的证据,此人可能与枪支走私有关,所以警方才会埋伏在他家附近捕获他。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此区域的背景。且不论此区域的居民贫富程度,就说去年伦敦警方在这个区域就破获了88起持枪犯罪案件,并抓获8名杀人犯。该区域每千人犯罪率是全英平均水平2倍以上。而这里有黑社会组织控制了英国约90%的海洛因市场。从就业市场来看,2011年申请求职者补贴福利的人比2010年多了10%以上,年轻人失业最严重,一个工作机会相对应的是50多个求职者。

  目前杜干的死因仍在调查进程中,但是第二天晚上,托特汉姆居民就在当地组织了一次和平示威。当抗议者遭遇到了防暴警察的时候,抗议升级为当地年轻人和警察之间的战斗。而全面开花之后,伦敦各地都开始骚动,那些做主力的年轻人对参与这些暴力行径的态度从“愤怒”转化为“享受”,这还没算上那些趁火打劫的。

  20岁的马来西亚籍男生Ashraf Rossli一个月前刚到伦敦求学,上周六晚上在东伦敦Barling地区无辜被打,之后一群黑人男生上前佯装帮忙,但其实是翻他的背包,并抢走了他的手机和钱包。11日出院后,这个男生对媒体表示,他对整件事情表示“遗憾”,因为那些抢匪都是“孩子”,甚至有的还在上小学。这些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十分扭曲。一位在利物浦参与骚乱的25岁年轻人在地方法庭受审时态度恶劣,满口脏话,并出言不逊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大意就是人家都在外面闹事,他怎么可能呆在家里错过好戏?而既然是“骚乱”,就要砸烂些东西,否则充其量只能算是“抗议”。说到警察,这个青年又是出奇的愤怒,称警察对他们的爱理不理令他愤怒。

  这些“莫名”的愤怒令人遗憾。而按照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说法,其实大多数英国年轻人还是好的,他们不仅没有参加骚乱,更是动手维护与清扫自己的家园、自己的街道和自己的社区。

  被斥责为助纣骚乱的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很多青年志愿者就是通过这两家社交网站自动集结,清扫社区,并协助警方辨认嫌犯。“这个国家有不争气的年轻人,也有深深爱着它的国人。”一位网友在骚乱事件后如是说。曼城市政厅的官员Paul Carew则说,“昨晚骚乱的有很多年轻人,但是今天早晨也有很多年轻人在清理街道。后者,才是真正的‘市民’。”“扫帚军团”的照片令人震撼。事实上,在每一场骚乱之后,清洁工人都拒绝清理骚乱的垃圾,因为这根本不应该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可是在伦敦、曼城和利物浦,每天早上8点到9点,数百名可爱的年轻人背着五颜六色的扫帚、垃圾袋,戴着手套主动到自己的社区里去清理垃圾。一夜骚乱后,往往是满街狼藉,可这些年轻人都尽力在短时间内让街道重归平整。

  还有一些年轻人组成了“志愿军”,加入了保护家园的战役,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

  英国人安思文在微博上发文说:“英国人最可爱,有一批人搞骚乱,把好几个区域全烧了,还有一批人隔天早上八点准时到现场当志愿者,形成团队扫地并收拾东西,到了晚上弄得干干净净的,又恢复正常了。结果,那批坏人又来搞乱。”安思文问,“这个可爱又可悲的恶性循环可以维持多久?”

  安思文提出疑问的当天,8月9日,当伦敦终于稍事平静之后,伯明翰事发。闹事的年轻人把这座城毁得不轻,有3名不足30岁的年轻人响应社区号召,保护主街上的店铺不被打砸抢,他们迅速成了那些骚乱者的“眼中钉”。混乱中,有4名歹徒开车,突然加速,将这三名年轻人(一对兄弟、一个朋友)撞死。居民事后回忆说:“(三名年轻人)是做了警察的活。”

  这明显是一场天使对抗恶魔的竞赛。伦敦,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经常揶揄说,若从肤色深浅来辨识英国人,绝对足以排出一个从白至黑,有几十个色调的专业调色板。在这里,全球的各大语种、各小语种,在街上几乎都可随处听到。在学校,留学生一个班级有超过20个国籍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同时,这个城市的多样化也令人称奇。虽然伦敦一直致力于做“混合社区”,杜绝“贫民窟”,但是实际意义上的“贫民窟”,或者说,更可怕的“精神贫民窟”根本没有被制止。而进入伦敦工作的白领阶层,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说到某一个社区,必然加上诸多“标签”,而白人聚居地、印巴人和非裔聚居地也通常泾渭分明。再细而分之,来自西欧发达经济体的白领偏好住在一起,而东欧的又可能偏好另外的社区。

  谁之过,谁无过?

  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种族问题……

  破损的街道,无辜的性命,丢失的国家声誉,令整个英国社会开始反思。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言辞恳切地写了一封致全体市民书,提到了伦敦对青少年教育,尤其是问题青年的教育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可能继续做出的努力;他对伦敦失去的声誉十分痛心,尤其是此时,英国正在遭遇五十年不遇的经济衰退,而这个国家,正满怀期待明年即

  将举行的伦敦奥运会,这一次的英国骚乱,不仅直接打断了首相卡梅伦的假期,连伦敦市长,几百号英国议员,上万名英国警察,以及几个城市地方法庭法官们的夏季假期全部毁了。全城风声鹤唳,有些敏感区域人人自危。

  此时完全可以理解卡梅伦的愤怒,以及他在国会上的言之灼灼:“我们会找到你,抓到你,惩罚你。”就这样,法国人还在旁边说“风凉话”,点评英国警察装备不足,在关押骚乱者的时候防备也不够,警察自身安全成问题等等。而即使在英国本国,一边是地方政府不停地向首相呼吁,不要再削减警察人数;一边是众议院里,大家集体斥责警察没用。

  一场成因多元且历史背景深远的骚乱,揭开了英国社会的疮疤,令人难以回避。

  有些问题不是被漠视,而只是日益积累成顽疾,难以瞬间化解。对于问题所在,鲍里斯-约翰逊已经提到了几个关键问题: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种族问题,以及问题青少年。

  仅是任何一个因素,都无力挑起这么大一起波澜,可怕的是所有的因素一并而上,激发了矛盾。

  此次伦敦骚乱,令老伦敦人回忆到1981年的伦敦Brixton,以及1995年的托特汉姆。每一次都是所谓的青年人的愤怒,他们认为自己被漠视,被遗弃,被边缘化。而作为他们脑中所谓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极端和武力。

  所以在数千家被抢劫的铺子中,大多数为日用品店,手机店,运动鞋店,电子玩具店。即使是哄抢百货公司,也都是抢夺日用品。或者不是为了抢劫,就是为了砸烂玻璃那一刻的痛快。

  在伯明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被撞死的年轻人汉荣(Haroon)就是骚乱中一名无辜的受害人。他的父亲对公众疾呼:若你们也想失去你们的儿子,那就继续;反之,请回家。老人流泪说:“为什么我们要自相残杀?”这个社会给年轻人的自由无度,似乎已经到了反向而行的地步。

  英国教师Birbalsingh发文反思英国警察和黑人社区的关系,开始质疑是不是20年后,是否关系还一如1981年一样的极端尖锐。她提及她一位黑人作家朋友所回忆的1981年的南伦敦Brixton,说是一些“黑孩子”一天平均被警察拦下5次问问题,这埋下了愤怒的种子。一边是这些年轻黑人生活艰辛,另一方面是他们坚信警察都有种族歧视。这种隔阂延续至今,丝毫没有化解。

  伦敦市长正在组织安排更多的黑人警察,以及黑人督导,处理黑人社区,以及黑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些都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环,具体如何化解种族之间的微妙关系,依然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伦敦社区的诸多非裔依然坚信,他们的责任是生孩子,养孩子,而非教育孩子。社会本应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

  但问题是,这次闹事的不仅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所耳濡目染的,也是一些社会精英们所推崇的“一切为了自由”原则,这一原则几乎深入到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毁了一个社会理应有的责任感和道德底线。

  更令人困惑的是,至今英国经济问题仍待解决。随着标普对美国主权信用降级,金融风暴完全没有减弱之势,反倒愈演愈烈。欧洲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更是难以化解,不仅是欧元区诸国,还牵扯到欧盟其他国家。现在几乎没有哪家可以独善其身。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