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说:“历史总是会重复上演。先是悲剧,再是闹剧。”
他们都说中了。
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英国已经在骚乱中进入了第5天。德国《明镜》周刊9日说,现在一些伦敦人已经急急忙忙地搭上了“欧洲之星”列车,跑到了海峡另一端的城市法国巴黎。据《都市快报》
巴黎式骚乱?
同样的导火线:非洲裔青少年因白人警察身亡
近日的伦敦骚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5年的巴黎骚乱。
两次骚乱的导火线非常相似:警方在以少数群体人口为主的社区卷入了当地青年的死亡事件,再加上长期的警民关系不和,引发了同样针对警察的示威,点燃了骚乱的熊熊怒火。
2005年10月27日,居住在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市的3个非洲裔少年为逃避警察追捕,跑进一个变电站,不幸遭到电击。15岁的巴努和17岁的齐亚德当场丧命,另一个男孩身受重伤。
伦敦骚乱则是警察在街头射杀29岁的非洲裔青年马克·达根引起。
巴黎的克利希苏布瓦市是法国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它和伦敦的托特纳姆区情况非常相似。那里多数居民是非洲移民,居住条件恶劣,经济困难。那里有很多没受过良好教育、游手好闲的青少年。
同样的骚乱场面:焚烧汽车,掠劫商店
当时巴黎骚乱场面也和今天的伦敦街头如出一辙。
成百上千个愤怒的法国非洲裔青少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和垃圾桶,劫掠店铺。他们和警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青少年向警察投掷石块,警察则发射催泪弹予以还击。
巴黎骚乱中,几千辆汽车被烧,近千人被捕,数百个警察受伤。
两次骚乱也都起源于首都,几天内迅速蔓延到全国的其他城市。
巴黎骚乱引发了至少300个法国市镇的骚乱,如今,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大城市也纷纷响应伦敦骚乱。
不同的场景
巴黎人只在自家后院闹事
伦敦人迅速冲击中上阶层
巴黎骚乱绝大多数时间都只发生在市郊的贫民区里。他们自始至终在自家后院进行破坏。
法国的贫民区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它起源于二战后,政府为了解决迫切的住房需求,在城市郊区投建巨大的住宅区项目。巴黎骚乱的起源地克利希苏布瓦就是这种住房项目建造起来的城镇之一。
由于成本低廉、设计不佳、建筑标准偏低和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地区早已破烂不堪。
但是他们离市中心较远,相对比较孤立。
伦敦不一样。伦敦更大更复杂。伦敦骚乱从第二天开始,就从贫民区转而冲击中上阶层的家园。8日晚上,伦敦西部被称为“女王的郊区”的伊灵区被几百个暴徒洗劫,那里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区。同在伦敦西部的卡姆登区普里姆罗斯山,8日晚也发生了警察和暴徒对峙的事件。离这里不过100米远的地方,就是全世界最贵的几个富人区。
另外,伦敦的街区与贫民区交错在一起,使店铺更容易遭到洗劫。
巴黎毫不留情打击犯罪
伦敦则要温和许多
巴黎骚乱的时间长达三周之久。目前,伦敦骚乱看起来似乎已渐渐平息。英国人的应对措施比法国人更加温和。
萨科齐当时正是负责处理骚乱的内政部长。骚乱发生后,萨科齐立即否认翻墙进入电站的少年是警方追捕的对象,说警方当时追捕的是企图入室抢劫的其他人。
他指责闹事的青少年为“暴徒”,主张对暴力事件实行“零宽容”的铁腕政策,“毫不留情”地打击犯罪活动。法国政府还启用了1955年制定的紧急状态法。警方还获权突击搜查那些怀疑藏有武器的处所。
伦敦没有像巴黎那样对骚乱作出强烈的“遏制”反应。
目前,伦敦只是多派警察上街,并授权警察随身携带使用橡胶子弹的枪支,以震慑想继续骚乱的人。
“零容忍”
巴黎骚乱帮助萨科齐上台
伦敦会引入零容忍策略吗?
巴黎骚乱引发了巴黎社会的热烈讨论。71%的法国人认为,温和的总统希拉克不能解决导致骚乱发生的社会根本原因。有近1/4的法国人认为,极端右翼保守的领导人勒庞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另外还有很多人觉得,二战后法国实行多年的融合多元文化的社会政策,已全面失败破产。
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因为未能消除郊区的被边缘化趋势遭到抨击。手段强硬的萨科齐政府2007年因此大选获胜上台。
萨科齐上台后,开始驱逐吉卜赛人,立法禁止妇女在公共场所穿戴罩面和头巾。法国社会变得更加保守。
英国社会会因此改变吗?
伦敦警察局局长斯蒂芬森上个月因为《世界新闻报》丑闻辞职。首相卡梅伦一直想要任命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超级警察”比尔·布拉顿为斯蒂芬森的继任者。
比尔·布拉顿创造的“零容忍”策略,曾经帮助纽约和洛杉矶两地的警察,在打击毒贩和有组织的犯罪团伙战斗中,获得空前的成功。但是,卡梅伦的尝试一直没有获得支持。
然而这一次,英国警察普遍希望能有个雷厉风行的战术家来指挥他们,帮助他们力挽狂澜。
警方自辩
被批应对骚乱不力
英警方:站着说话不腰疼
政府高级官员对警方应对骚乱不力的批评12日引发反弹。一些高级警官为警队辩护,称某些政客“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天,英国首相卡梅伦抵达曼彻斯特,慰问连日来应对骚乱的前线人员,并“力挺”备受外界批评的英国警方。
同时,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承认,在诱发骚乱的29岁男子马克·达根遭警察射杀一事上,委员会最初发布的信息可能误导了记者,使媒体相信是达根先开枪。
回应批评
骚乱始自6日,持续4个晚上,从首都伦敦蔓延至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英格兰大城市,截至12日,致死5人,大约1600人被捕。内政大臣特蕾莎·梅批评警方在骚乱发生之初应对不力,投入警力不足,行动策略不当。
伦敦警察局代理专员蒂姆·戈德温回应:“我认为,在任何类似事件发生后,那些不在现场的人总会发表意见。”
他否认骚乱之初警方过于“胆怯”。伦敦骚乱“史无前例”,“我已经派出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些指挥官……他们展示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和最大的勇气”。
不过,戈德温承认,“如果警员能有先见之明,我们应对方式会略有不同。”
按照法新社的说法,英国高级警官公开“反击”政治领导人实属“罕见”。
特蕾莎·梅先前说,她与各地警察局长召开电话会议,下令取消全国所有警员的休假。高级警官协会主席休·奥德12日批评这名内政大臣越权,“无论怎样,她也没有权力下令取消警察休假”,因为这归警队指挥官负责。
卡梅伦说,“我认为重要的是从事件中汲取教训。目前显然需要增加巡逻警力,有必要改变战术,所以我认为警方作出改变战术、增加警员人数的决定是正确的。”他还强调,自己从未质疑过防暴警察的勇气。
承认“误导”
骚乱由达根之死引发,抗议伦敦警察当街射杀这名牙买加裔男子的示威演变为暴力破坏。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12日发表声明,承认在达根死因上可能误导了媒体。
本月4日晚,达根乘坐的出租车在托特纳姆区一个车站附近遭警方拦截,达根胸部中弹,当场死亡。按照警方事发后的说法,达根非法持有枪械,在警方拦截出租车时,他朝警方开枪,被警方击毙。
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说,这一负责监督警方的机构最初回应媒体提问时提及“一名警员中弹并被送至医院”。许多媒体随后援引这一说法。
委员会介入调查后不久发表声明,澄清达根没有向警察开枪,因为调查人员在警用无线电对讲机上找到一颗弹头,弹道测试结果显示,子弹类型与警用子弹相符。
声明说,现在看来,“我们可能在文字上使记者相信确实发生了交火”。“媒体报道中的分析和微博客上的质疑警示我们,我们可能无意中向记者提供了误导性信息。”
“任何关于发生交火的说法都不正确,也没有在我们任何一份正式声明中占重要位置,尽管这起事件发生后一名警员确实被送入医院”。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