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区

瑞银换将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徐琳然
2011年10月14日16:15

  瑞银换将

  “魔鬼交易员”23亿巨亏,市场动荡不安,瑞银集团CEO郭儒博匆匆辞职,

  尽管成绩不菲,他仍逃脱不了成为投行贪婪的牺牲品的命运

  实习记者 徐琳然

  就在瑞银“魔鬼交易员”引发23亿美元巨亏震惊世界后,瑞银集团CEO郭儒博(Oswald Grübel)匆匆赶往新加坡出席董事会,讨论瑞银未来的重组计划以及如何改革风险管理。但几天后的9月26日,郭儒博即宣布引咎辞职。

  郭儒博在辞职信中写道:“一名新的CEO将符合瑞银集团的利益。”瑞银董事会曾再三劝说郭儒博留任至2012年股东大会之前,但他去意已决。

  事实上,郭儒博自2009年担任瑞银集团CEO以来,成绩显著,领导瑞银通过控制成本和维护个人储蓄等手段使银行扭亏为盈。

  从瑞信到瑞银

  郭儒博的银行家生涯始于德意志银行。他于1970年加入White Weld证券公司,并在苏黎世和伦敦从事交易工作。这家公司后被前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兼并,此后郭儒博一直在瑞士信贷担任重要职位,负责过新加坡和香港的管理工作。

  郭儒博1943年出生于二战期间的德国,童年生活和家庭很少被提及,他后来以学徒的身份进入银行工作。在这之前,郭儒博从没有进入过大学,工作作风务实硬朗。

  在瑞信工作期间,2000年6月份,郭儒博与当时的金融家伯纳德•麦道夫在纽约有过一次会面,郭极力建议瑞信的一些客户从麦道夫公司撤资,因为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麦道夫是如何挣钱的。结果,麦道夫的“庞氏骗局”欺骗了很多专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甚至逃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2002年郭儒博成为瑞信联席CEO,与有着“大刀麦克”称呼的约翰•麦克搭档。从2004年直到麦克离职,郭儒博成为瑞信CEO。

  在次级贷款受到市场追捧的2006年,郭儒博领导的瑞信集团早就与次贷划清界限,使瑞信免于遭受更大的冲击。郭儒博在瑞信工作37年,已经成为瑞信的灵魂人物,甚至有了“圣奥西”(Saint Ossie)的称呼。

  瑞士的银行业在全世界首屈一指,金融产业每年为瑞士创造着可观的GDP,但目前瑞士的全能“大银行”只有两家,即瑞士银行集团以及瑞士信贷集团。这两家大银行之间的较量,也构成了瑞士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

  2009年,瑞银集团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说服已经退休的郭儒博接手瑞银。这时的瑞银由于对次贷的疯狂豪赌,遭受沉重打击,正面临50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郭儒博也成为迄今为止担任过瑞士两大金融巨头CEO的唯一一人。

  郭儒博一上任,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遭遇美国司法部指控瑞银帮助美国客户逃税,并且这一指控一度引发美国和瑞士两国关系紧张。郭儒博在上任后的一系列努力,促成了瑞银和美国监管者之间和解协议的达成,从而结束了双方漫长的对峙。

  郭儒博一直是控制成本的高手,在瑞信时,人们经常拿他对工作餐的费用都精打细算说事。郭儒博执掌瑞银集团后,进行了大幅裁员以控制成本,并且将“一毛钱都赔不得”的指标明确无误地传达给每个员工。他施展各种手段稳固客户,并发动新一轮的广告战略以重建银行受损的形象。作为公司的CEO,郭儒博甚至曾亲自出面,安抚客户,大肆宣传瑞银的财务形势,向他们游说瑞银的扭亏为盈计划。郭儒博曾和人说起,他安抚过的这10个客户最后都决定继续把钱存放在瑞银。

  在郭儒博执掌瑞银6个月后,瑞银集团2010年实现净利润72亿瑞郎,较2009年的亏损27亿瑞郎有大幅提升。这也证明,郭儒博对瑞银的全面整顿开始得到回报。

  投行改革步履艰难

  郭儒博对于瑞银的整顿事实上才刚刚开始。

  次贷危机以来,作为支撑国家金融系统的主要力量,瑞银集团的安全性就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问题。2009年,瑞士央行收购了瑞银危机后无法处理的400亿美元不良资产。从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政府希望瑞银能够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能够简化投行业务,削减风险较大的业务部门。但郭儒博一直以来对于投行业务有自己的一套规划,希望能够通过重组改革来恢复投行的活力,并且认为瑞银应继续保持某种形式的全能银行模式。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瑞银持有6.4%的股份,据《金融时报》估计,受交易丑闻影响,瑞银股票下挫,目前GIC的投资损失接近74亿美元。GIC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任董事长,是瑞银的最大股东,敦促瑞银采取“坚定”的行动,以恢复市场信心。

  作为利益攸关的股东,GIC时刻关注着瑞银领导层的变动对银行未来决策的影响,GIC事实上是相信郭儒博有好的计划的,现在看来,郭儒博的离职,证明他在关键问题上与董事会的意见相左。

  投行的贪婪基因

  瑞银的交易丑闻似乎又给郭儒博的投行改革方案又敲了一下警钟。这次事发的奎库•阿多博利交易员来自于瑞银投行的金融衍生品部门的“德尔塔1”交易平台,无独有偶,在2008年导致法国兴业银行蒙受约68亿美元损失的杰洛米•科维尔也是来自于“德尔塔1”。此次事件也将促使欧洲甚至是美国进一步严控金融衍生品交易。

  无疑,这次交易丑闻又让如履薄冰的瑞银雪上加霜,将使其形象在客户心中大打折扣。甚至交易丑闻也会给原本脆弱的金融业带来又一次打击。欧洲银行留给投资者和国际资金的信心正变得越来越难,筹措运营所需的资金也变得日益艰难。

  郭儒博在一份致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理解,一段时间以来你们已经不得不应付不利、动荡的市场,这一消息令人痛心。”

  瑞银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由于受到危机的沉重打击,到2010年12月,其大客户在过去21个月净提走资金数目达到2281亿瑞郎。

  瑞银所能做的就是早点跳出来极力渲染这次违规交易完全是个人行为,但毋庸置疑的是,劣迹缠身的它能撇清干系吗?

  2008年,就在市场频临崩溃之际,瑞银还在向美国投资者兜售一种叫作拍卖利率债券(auction-rate securities)的金融衍生品,这种债券被瑞银包装说成是零风险。事后,美国客户委托一家代理机构起诉瑞银误导投资者。最终,瑞银不得不回购价值194亿美元的标售利率证券,并交付1.05亿美元的罚款,风波才得以平息。

  2011年5月,瑞银又花重金了结了一个官司,美国国司法部、美国证券交易所(SEC)、美国国税局(IRS)及25个州检察官联合起诉瑞银,指2001年至2006年,该行有数名前雇员曾多次操纵美国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这桩官司最终以瑞银支付1.6亿美元而达成和解协议。

  事实上,随着金融市场动荡以及更严格的监管,各大投行为了追逐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纽约时报》近期撰文指出,“瑞银的问题不是不适合的风险控制,或者监管不利,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投行的贪婪基因。”

  郭儒博宣布辞职后,瑞银股票开盘上涨3%,虽然郭早些时候就宣称不会为违规交易事件感到丝毫愧疚,但是如果辞职能在表面上起到“为瑞银所发生的一切负完全责任”的作用,他的离职还算值得。

  但是目前,董事会任命今年4月刚加入瑞银的塞尔吉奥•埃尔默蒂(Sergio Ermotti)为临时CEO,这将导致瑞银一段时间无法决策,处于无序的战略真空期。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