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南风窗 > 南风窗精彩报道

暴力事件的演变轨迹

2011年11月21日10:34
来源:南风窗 作者:邢少文

   文|本刊记者| 邢少文

  这几年来,中国的群体性事件一直备受瞩目,从一般性群体事件,到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群体性事件,从诉求解决问题,到更多地是想发泄情绪,群体性事件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如何解决群体性事件问题,越来越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很多时候,暴力本身并不代表着抗议行为的激烈程度,但却充分彰显着社会不满情绪的强烈程度。

  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与那些主要发生在地级市、县城或乡镇的暴力抗议事件不同,在一些大城市中发生的集体维权行为,甚少演变成大规模暴力冲突事件,一些新的维权方式正在被采用和模仿,比如散步、购物、喝茶等。

  暴力与非暴力之间,交织着怎样的矛盾冲突,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轨迹呢?

  暴力冲突的形成

  从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调研情况来看,近几年来的暴力对抗事件主要集中在强拆、征地、污染、搬迁、劳资分配、治安案件、税收等方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针对群体性事件的调研发现,农民、移民、下岗失业工人、低收入者、贫困人口是群体性事件中维权的最主要人群。

  虽然暴力冲突事件的导火索各有不同,但最后演变成大规模暴力冲突的原因,都是由于当地官民矛盾长期积累而导致关系的整体恶化。

  这些暴力冲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维权民众在经过一系列的上访、上诉无效之后,积怨已深,这时某种来自公权力的暴力行为,或者某个偶然性的治安案件,都有可能成为引发大规模暴力冲突的导火索。

  在这些暴力冲突发生之前,一些来自公权力的暴力行为提前发生,比如殴打维权人、强拆强征、拆除维权标语或工具、“抢尸”等行为,还往往会伴随着语言暴力,比如我是某某,你能奈我何,或者打(撞)死你又怎样,以及一些威胁或恐吓的话语。这些暴力行为会加剧原已“走投无路”的维权者的绝望情绪,并引发早已心怀不满的围观群众的同情和愤怒。

  这时维权行为极容易演变为社会泄愤事件,事态的最后发展也常会超出维权者的意愿,引发无直接利益相关人员的情绪发泄,变成无诉求、有目标的冲击政府机关、殴打执法人员、纵火、毁车,并有趁乱抢劫。在此之前在县城镇或乡发生的一些暴力冲突事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一些失业又无所事事的年青人。

  为了平息这种破坏秩序和伤害人身的暴力行为,政府部门只有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平息,出动警察等国家权力机器来制止暴力的蔓延,至此,完成了群体性事件从暴力引发暴力,再以权制暴的过程。

  国家权力机构的逮捕、刑拘、控制行为虽然可以平息暴力,但如果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地进行信息公布,不采取应急措施尽早平息民怨,不尽最快速度解决维权者的诉求,暴力冲突的持续时间将会拖长。

  一些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事件,正在经历着从维权行动变成泄愤行为,进而变成社会骚乱的趋势发展,参与人群和对社会的破坏力正在加大。

  2011年以来,几起暴力事件在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官民冲突、商民冲突的同时还伴随着民与民之间的冲突,即“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相互暴力。由于地方治理中的官员或行政机构雇佣的编外人员大部分为本地人,暴力行为往往被理解为是本地人欺凌外地人,因此容易引发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暴力冲突。这说明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程度和暴力范围,又在进一步扩大。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