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之前,有一群中国军人,跨出国境,参加东南亚的抗日战争。战争胜利了,他们的名字已被人遗忘了。有的战死沙场,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在异域孤苦地飘零。孙春龙向每一个人讲述自己历时近五年,迎接缅甸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时,激动的语气中没有一丝得意与自豪,更多的是愧疚与焦虑。他总是在说:我们真的不能再等了,再过三五年,等这些所剩无几且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兵,一个个带着遗憾和失望入土之后,我们的忏悔、我们的救赎,还能有何处可以安放?
孙春龙,陕西西安人,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主要作品:四川地震系列报道,《临汾的忧伤》,“佘祥林冤案”报道等。2007年,他去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采访,受到一位老兵的一句话的震撼,“你们不抗日,那你们应该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帮兄弟是怎么死的。”从此,他“想了解这段历史,想去见见这些老军人,想帮助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
孙春龙发起一个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多是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抗战老兵。这些老兵因政治原因,在国内并不受到当局重视,在国外也常受民族歧视,以致民族英雄晚年落恨。孙春龙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富有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人算是一种赎罪。根据寻找经历,孙春龙还出版了一本书《异域1945》,写那些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经历,以及他们回家的故事。
李锡全是他在缅甸密支那采访的第一位老兵,已经70年没有回家了,孙春龙告诉他,回国后帮他找家。除了采访报道之外,能满足这些老兵们最后的心愿,也算是对这段历史、对这些老人的救赎。李锡全老家在湖南省桃源县,抗战全面爆发那年,李锡全17岁,和四哥、五哥一起从军后编入中国远征军第54军,李锡全却在1944年的腾冲收复战中负伤,留在缅甸的医院。伤好后,李锡全留在密支那摆地摊卫生,改名李云,娶了当地的傣族姑娘为妻,此后一直生活在缅甸。李锡全多年来一直靠卖柴火为生,每捆柴火的价格仅为6元人民币。在本来就贫穷的国度中,他更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高龄老人。
“我第一次采访李锡全老人回国后,在博客上发布了老兵李锡全找家的消息。网友找到了李锡全的老家,但当我把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辗转告诉李锡全时,这个老人却伤心得哭了起来。他是中国人,但他回不了中国,他不是缅甸人,但他生活在缅甸。经过了诸多艰难,李锡全终于在2008年10月踏上了回家之路。”
孙春龙先后帮助李锡全、张富鳞、韩天海、刘召、林峰等等流落缅甸的老兵回到中国故土,老兵们回国时并受到一路礼遇。孙春龙特意费心思安排了两个边防武警向缅甸的九位老兵敬礼。孙春龙说,他现在深深理解了台湾作家杨明曾在《我以为有爱》一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所谓故乡,只不过是我们的祖先漂泊旅程的最后一站。”
(文章图片来自于凤凰卫视 《冷暖人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