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国务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回答询问人员包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卫生部副部长刘谦、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
问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如何保4%?
吴启迪: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12年要达到4%。但在人大的调研当中,各个地方都说很困难。如何确保达到这一比例?
答 中央将对各地进行监督和问责 张少春:各地能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如期实现4%的目标至关重要。2012年和2013年年初,财政部将会同教育部对各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以便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
要落实个人捐赠税前扣除政策 朱之鑫:尽快建立规范透明、有公信力的捐赠管理架构,形成专业化、规范化和透明度高的运行机制。在政策上也要给予一定支持,比如要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对企业捐资教育的支出也应当研究制定,按一定比例从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政策。
问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使用更合理?
朱永新:如何保障教育经费使用更合理?
答 国家要设立教育经费监管中心 袁贵仁:在管理上,要切实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金风险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分配制度,决定经费投向设立重大项目、确定资金规模的时候,要做到规则先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建议,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二是监管制度,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监管中心,中央编办已经批准了,使对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纪检审计制度,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结算,重大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验收,都要有纪检审计部门的参与;四是信息公开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收支公告制度,要建立重大项目的使用公告制度。
问 有什么硬性措施保证教育均衡?
高洪: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请问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影响均衡发展的阻力在哪里?有什么硬性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
答 城市教师晋升须有薄弱校经历 袁贵仁: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四类资源。现在所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的是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要说明的是,“均衡发展”只指的是“义务教育”,其他的教育不用“均衡发展”这个词。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有全面均衡、绝对均衡,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下一步打算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推进。第一,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均衡。第二,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均衡。教师资源均衡是均衡的关键,择学校实际上是择老师,要改变老师的初次配置,要通过扩大免费师范生教育和义务教育特岗计划规模,吸引高水平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要开展县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要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从组织上推动县域的交流。城市学校教师晋升更高一级的职务,必须有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的经历,这样从政策上推动教师的交流。要探索建立到农村任教的特殊岗位津贴和建设老师周转宿舍,从保障上促进教师的流动。第三,以优质资源共享来推进均衡。要通过建立学校的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整体带动各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第四,以强化督导评估推进均衡。
问 如何防止出现药家鑫这样的负面人物?
程津培:我们感到目前中小学的学生几乎就没有一个欢乐的童年和完整的少年。和我们在座的各位都经历过的在“文革”前17年的教育相比,那时我们感到学习有快乐,也培养出很多素质非常综合的人才。但是在“文革”之后的几十年,教育得到大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有点令人担忧的变化。我们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越来越不快活,换来的并不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是我们培养了不少应试机器,所以难怪有一些国外的智囊团人物说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没有什么好怕的,因为中国没有核心竞争力,中国人只懂得模仿,不会创造。当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偏颇,也不够公允,但是反映的问题也的确存在。我觉得问题的实质和症结就在于我们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对人才的评估和使用制度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我的问题是教育部将如何改进有关制度,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的症结问题。与之相关的,我们也注意到学生中和社会上的道德出现了滑坡,也出现了像马加爵、药家鑫这样的负面人物。虽然是个别的,但是影响不好。我想请问教育部,如何通过改进德育工作,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成长的环境?
答 招生考试加重对学生品行的考察 袁贵仁:作为一个教育的资深专家,程津培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最切实的工作,就是要把我们实际做的工作和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可以简单概括为做好“三个衔接”。
第一,要把学生评价和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品行的考察,更加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创造条件、丰富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法的考察。要在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使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入学机会。比如说,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免试保送入学;对有明显创新表现和业绩的学生,可以自主录取;对于志愿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可以定向录取;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在某些方面作出了很重要甚至杰出表现的,可以破格录取。要使素质好的学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有好的入学机会。
第二,要把学校评价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完善督导评估制度。我们要建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制度,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把人才评价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进社会用人制度。社会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我们评价和选拔人才,既要看学历,更要看经历和能力,既要看文凭,更要看品行和水平,既要看学习成绩,更要看工作的业绩。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像刚才委员所说的存在一些问题,就是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感染力不够。
问 如何保障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安全?
索丽生:一,请问有关部门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切实保障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安全?二,不少基层的教育主管机构和学校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以保障学生安全为由,不惜舍弃或者是牺牲了一些应有的实践教学或者是体验类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运动会甚至一些体育课的项目,请问有关部门对此如何考虑?
答 校车安全条例设3年过渡期 朱之鑫: 目前,我们成立了4个研究小组,从校车的生产、校车的配置、校车的运营和校车的安全管理四个方面,对15个主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校车安全条例》出台后,有可能出现短期内学生无校车可坐的情况,实际上,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正在征求意见的《校车安全条例》就设置了一个为期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里,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能满足要求的,可以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使用其他取得校车标牌的载客汽车。
搞活动要为学生买意外伤害保险 袁贵仁:现在有的学校因为安全问题减少了一些活动,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学校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组织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首先还是要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二是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要解除校长和老师的后顾之忧,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要依法明确安全责任承担人。要把活动搞好,同时避免活动的安全事故发生。 本报记者张楠 J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