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十五的月亮”升起来

2012年01月16日15:56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出身工人家庭,从小爱唱歌

  “十五的月亮”升起来

  本刊记者:刘畅 肖莹

  说起董文华,人们总会想到她的一系列成名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长城长》、《血染的风采》、《春天的故事》……这个相貌不出众,个头瘦瘦小小的演唱者,为何声音能有如此大的穿透力,又是怎样打造了如此多的代表作?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程走访了董文华艺术道路上的几位见证人,试图了解她成名背后的故事。

  腌菜缸里练发声

  1962年6月,董文华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她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从儿时起,董文华就非常喜欢唱歌。

  其实,董家的几个孩子嗓音条件都天生的好。董文华的姐姐董双秋从小就在少年宫唱歌,有时还带着妹妹去演出。“文革”期间,董双秋进了工厂,没有机会走上文艺道路。她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们家是工人家庭,条件不太好,住在一个小平房里。妹妹从小唱歌非常刻苦。离我家不远有一个公园,每天早晨5点多钟,她就让父亲把她叫醒,一个人去公园练声。回来后,她怕影响邻居,就爬进我们家一个腌菜的大缸里去练声。看到她如此努力,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让妹妹往这方面发展。后来,我四处给她找教唱歌的老师。现在妹妹还说,我是她最早的领路人。”

  董双秋说:“我妹妹从小就是个非常自立的孩子,她比我小10来岁,却是家里的小总管。工资、粮票、肉票等,她都在账本上记得很清楚。每天放学她就背个小包去买菜,回来时还把鸡食剁好,还会蒸馒头、烙煎饼、炖菜。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5岁当上歌剧演员

  董文华的小学同学舒锦彪,当年和她同在沈阳铁西区兴华街道一个家属院住,现在对她的记忆还极为深刻。“还记得第一次见董文华,她扎着两个小辫,笑得特别灿烂。那是1969年,我们刚上一年级。我们开始进的是抗大小学,没有教室,在院内的一棵大树上挂上黑板,大家围坐在周围上课。一年后,我们转入勋望小学。小学期间,董文华一直是班长加文艺委员。她爱唱歌,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总喜欢哼着歌、练着声。”但渐渐地,唱歌被另一件事情取代了,董文华发起成立了学雷锋互助小组,和另两个女生一起,每天背送两个残疾同学上下学。“我记得,这件事情当年还被《沈阳日报》进行了报道,她们就这样背送了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小学毕业后,董文华考入当地的重点中学沈阳四中。

  1977年,15岁的董文华从学校被选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原歌队队长、国家一级声乐演员朱晓红当年和董文华一起考进歌舞团。她曾回忆:“1977年冬天,沈阳军区39军招收文艺兵——战士业余宣传队,我和董文华一起在115师俱乐部舞台上考试。董文华是工人的女儿,谁也不认识,就自己去考。她唱的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唱得最好。我俩都考上了,住一个宿舍,上下铺。一个屋子12个人。我俩个儿小,还不到1.50米。董文华为人特别老实厚道,我俩一起住了两年多,后来业余宣传队解散,我俩又被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招了进去,又在一个宿舍里共同工作生活。”

  董文华曾说,她当年是被当成歌剧演员来培养的。“我觉得这个基础对我非常重要。因为作为一个歌剧演员,从你的形体表演到台词都很严格,每天早晨起来就是练功,哪里不好了,老师的小戒尺‘啪’就上去了,我们眼泪哗哗的。”

  董文华的第一位声乐老师路梦兰,退休前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演员和老师。路老师向记者回忆:“董文华当时家境比较困难,我见到这个孩子,觉得她很可爱,像个小男孩儿。她音质不错,学习非常刻苦。有时候一首歌别人一个星期还拿不下来,她第二天就会背了。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她的用功和刻苦是出了名的。我的学生很多,有的是知识分子家庭,有的是高干子弟。她和别人不太一样,特别朴实,对老师特别尊敬,每次吃饭她总是先夹一些菜放在老师的碗里。我觉得董文华的身上具备朴实、对人真诚这些德行,也是因为这些品德,她才能成长为众人喜欢的歌唱家。”

  等待5年的爱情

  董文华的好友朱晓红,还向记者讲了董文华的恋爱故事。

  “他们夫妻俩真的是很不容易,董文华的丈夫张楠也非常有才,他们恋爱的故事现在想起来我都觉得有意思。”朱晓红说,张楠原来是歌舞团的男高音演员,干部家庭出身。“张楠是被董文华台上台下判若两人的表演征服的。我还记得他们俩谈恋爱,张楠下去慰问演出,部队管得严,董文华每天想尽各种办法给他打长途电话。”

  张楠告诉记者,其实他第一次被董文华征服,是他们一起到海拔很高的部队去演出。“团里考虑到大家的身体,规定每个人只唱一首歌就可以了,可董文华唱完后,战士们一再要求她再唱一首,结果她一下子唱了三首。当时,我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这个小姑娘真是不简单。”

  张楠还记得,1980年冬天,他鼓足勇气将董文华约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我们能交个朋友吗?”张楠问。董文华一本正经地反问:“我们不就是朋友吗?”张楠说:“我指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那层意义的朋友。”董文华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才18岁,年龄还太小,想在事业上做出点成绩来,不想这么早就谈恋爱。”张楠立即答应:“我可以等你5年,就是等到头发白了我也愿意!”正是张楠的真诚,感动了董文华。

  张楠一直希望董文华事业成功,后来看到她越来越出名,心里又有隐隐的不安。董文华似乎看出了张楠的顾虑,但她没说什么,还是像过去一样对他体贴、温柔,终于让他一颗悬着的心安定了下来。1984年底,“5年之约”到了,张楠对董文华说:“咱们结婚吧。”董文华用力点点头:“好。”她笑着挽起他的胳膊,将头幸福地倚靠在他的肩上。

  军营里唱响《十五的月亮》

  1984年初,董文华听到有人唱《十五的月亮》,她特别喜欢,就找到曲作者铁源,说自己很想演唱这首歌。一试唱,铁源就答应带她到辽宁电台录制歌曲。

  尽管当时的录音设备很陈旧,但董文华凭着娴熟的唱功、细腻的感情处理,将这首歌唱得动人心弦。不久,《十五的月亮》就在各电台、电视台转播,开始被传唱。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铁源说对董文华的印象深极了:“《十五的月亮》之前,我就认识董文华。有一年初夏,沈阳军区歌舞团和歌剧团在八一剧场进行联合声乐汇演,突然有一个小女孩上来了,唱的是我那首《当我成为战士的时候》。当时我就为之一振,这个小姑娘音乐的感觉太好了!她的声音漂亮极了!一问知道她叫董文华。后来辽宁电视台发现她唱得很好,就让她唱这首歌作为《每周一歌》,在辽宁播放,反响很强烈。以后接触的机会就多了,她唱我的曲目大概有几十首。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爸爸妈妈商量过》,还有《宝宝摇篮曲》等。有很多歌唱演员也唱过这些歌,可以说,董文华的二度创作能力让你更满意,声音里充满了能拨动人心弦的那种感觉。她的音乐悟性好,接受能力非常快。以《十五的月亮》为例,在1985年的春晚上,当时是直播,不是录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唱。她这一唱,就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而这首歌,实际上第一个唱的是男歌手,因为这是丈夫唱给妻子的歌。但董文华唱得好,人们就接受她了。”

  董文华感慨自己当年成长的艰辛:“当时我们学员可以说是大浪淘沙,我的家庭又很一般,就非常珍惜每一次机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77年,我进学员班时有60个学员,最后就剩下我们两三个了,那时候就铆着劲儿,想刻苦往上走。学员班不断地搞声乐汇报演出,激励你不断前进。我很怀念那时候的工作氛围。”

  1987年,董文华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1989年,她毕业后进入总政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向记者介绍董文华时说:“我和华子是几十年的朋友,最初见到她的印象,觉得她是个非常会唱歌的人。因为那个时代都是单一的民歌唱法,她属于既有民族的东西,又融合了通俗音乐,表达处理歌曲非常细腻亲切,在那时也是很前卫了。华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真实。到现在我们合作20多年了,不管是出国演出还是下部队,我发现她真是用心在唱歌,为什么很多人天天也在唱歌,天天也在演出,但真能把歌留下来给大家的,没有那么多?我想除了天分外,更重要的是华子很勤奋,特别下功夫,所以才能一首接一首地把好歌推出来。”

  不胫而走《长城长》

  20多年前,著名军旅作曲家孟庆云也是在听了《十五的月亮》后才知道,远在沈阳,有一个小姑娘的嗓音是那么甜美、有韵味。“那时候,正赶上对越自卫反击战,全国的广播电台、大街小巷,一天到晚都能听到这首歌。”孟庆云告诉记者,他能从董文华的歌声中感受到她的想象力,听着听着,脑海中仿佛能浮现出一幅画。但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这个女孩会成为自己的搭档。

  1991年,董文华在听了孟庆云的一系列作品后,辗转与他取得了联系,希望他能为自己写一首歌。就这样,《欢乐今宵》很快成型,还没录音,就成为1992年春晚导演组定下的第一首歌。“那首歌,我写得很顺手,华子唱得也很尽兴。那次之后,我们就觉得,彼此应该是合作者。”

  两人的第二次合作是《长城长》。孟庆云记得很清楚,为了给来年的双拥晚会筹备节目,他和同行在导演组的安排下住进了北京京西宾馆。“当时,领导指示,要创作一首有关长城的歌曲,作词任务交给阎肃老师,我负责作曲。”唱长城的歌那么多,又那么宏大,该怎么入笔?孟庆云犯了难。“还是要写得人性化一点。只有这样,作品才容易有感情,有了感情,才容易产生感染力。”阎老和他探讨:“你要怎么人性呢?”孟庆云不假思索地说:“都说长城长,但你知道有多长啊?”阎老说:“好了,这个词有了!过两天我就给你拿出来。”

  果真,没过两天,阎肃便拿出自己写的词。“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一问一答之间感情喷涌而出。大家商量,这样一首歌,给谁唱合适?孟庆云记得,大家最后一致推举了董文华。

  “华子的演唱风格我很熟悉。很多人都觉得,她就是民族唱法,但在我看来,她的音色融进了民族、美声、流行这三种唱法的感觉,辨识度特别高。因此,我在作曲时的目标十分明确。再加上前期和阎老的沟通很充分,真正动笔的时候,旋律就像从我的脑海中流淌出来一样。流淌出来的作品,一般都错不了。”但这样一首被大家看好的歌曲,不知何故,后来并未登上双拥晚会的舞台。直到1993年举办第一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它才一炮走红。

  雄浑的长城、红彤彤的五星红旗、列队的少年、亲吻墙砖的游子……因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张国立执导的第一部MTV画面可谓十分简单。即便如此,《长城长》这次露脸还是让人们一下就记在了心里。那次比赛,《长城长》共斩获三项大奖:作品金奖、导演金奖和唯一的演唱金奖。

  董文华和她的《长城长》,就这样不胫而走。

  《春天的故事》唱不完

  1993年之后,董文华又连续4年摘得中国音乐电视大赛的金牌。五连冠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第二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的获奖曲目《春天的故事》,更成为董文华的代表曲目。她曾多次表示,这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要唱一辈子的一首歌”。

  《春天的故事》曲作者王佑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在很多场合,董文华在台上刚一开口,唱着《十五的月亮》或是别的曲目,台下不少观众总会高喊,‘《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

  “我从198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对于民歌领域歌手的风格、实力都心中有数。”1994年3月,《春天的故事》创作完成后,王佑贵和词作者叶旭全聚到一起,苦思冥想,究竟让谁来唱这首歌最合适?想来想去,董文华的名字跃入他们的脑海。

  有人曾告诉王佑贵:“董文华是时代歌手,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她都有代表作。比如描写老山前线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还有每年国庆都要唱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他想,要是能请到董文华唱,更能表达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片挚爱之情,那该多舒心!另外,《春天的故事》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见的颂歌不太一样,它更加亲切、平和,像讲故事,而董文华的嗓音比高音略低几度,又十分浑厚,如果老百姓喜欢这首歌,很容易跟着她的调子哼唱。王佑贵于是约上叶旭全,带上新作品到董文华北京的家中面谈。

  “我记得是‘三八’妇女节过后不几天,我们就从深圳飞到了北京。华子对音乐十分敏感,一拿到这首歌,稍微试唱,就觉得这首歌特别好,还和爱人一起,跟我们商量对歌曲的某些部分进行了调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句,‘你展开了百年的新画卷’原词是‘你是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她巧妙地将党的发展蓝图隐喻其中,用歌声唱了出来,这是很高明的。”

  在这首歌后期的录音过程中,董文华也对细节格外注意。王佑贵说:“我没想到,她是那样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对个别不满意的地方,会一次次反复录制。比如‘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句中的‘春’字,在谱子里并没有写出来太多的装饰音,唱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一方面,我在其中融入了戏曲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这个春天的不一般。我是作曲,示范唱的时候只能表达一个大概,有不准确的地方就得重来,董文华就不厌其烦地跟着我们唱,真的很让我感动。”

  因为这首歌,在此后十几年里,王佑贵与董文华夫妇的联系从未断过。董文华夫妇到深圳,王佑贵无论有什么事情,一定会抽出时间去接他们,和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平时也会经常互通信息。

  王佑贵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们去看董文华,吃过饭、聊完天,她总会热情地挽留,‘太晚了,你们就别走了’。聊到深夜,她会细心地将客房收拾妥当,将灯调到适合睡眠的亮度,还将床、枕头、枕巾都铺好,那种细心程度,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么多年,她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坚持,坚持自己的歌唱风格,无论站在怎样的舞台之上,面对怎样的观众,都那么热情饱满、那么认真。”

  《春天的故事》因为唱出了大家对邓小平的感情,唱出了大家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心声,很快唱红全国,并被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选用,获得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