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饮料瓶塑料螺纹瓶盖而言,它所带给消费者的,未必只有方便。从食品在运输、仓储等环节存在二次污染角度出发,由于它的螺纹结构与饮料瓶瓶口并非是密封状态,这也使得它成为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
记者在广东东莞石龙镇调查发现,塑料饮料瓶的封口结构,并不能保护瓶口螺纹部分的卫生,螺纹状的结构,只具有紧固作用,而非具备密封效果,而这也几乎是包装行业内的一个公开秘密。
让人心惊的实验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的“好蜜丰”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叶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一个关于饮料瓶盖螺纹密封性实验。
2012年1月9日,在叶智的办公室。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几款市面热销的未开封瓶装饮料。其规格包括了1厘米瓶口透明、半透明胶瓶样式以及3.8厘米瓶盖透明、不透明胶瓶样式四种。他告诉记者,它们就是本次实验的样品。
叶智提出一只装满清水的红色水桶并在其中滴入了一部分黑色墨水。他说这是为了方便我们看清实验结果。因为做实验的瓶子中有些就是透明的,如果实验用水也是透明的不利于观看瓶嘴螺纹处“存留”下来的物质。
待一切准备就绪,叶智将买来的未开封饮料逐一浸泡在溶有黑色墨水的红桶里,时间大约5秒左右。随后将饮料正立放在桌子上,用纸巾拭去表面的黑色墨水,而后将瓶体外部无水珠的瓶盖拧开。此时,在密封完好的瓶口螺纹部分,已沾上了刚刚渗入的黑色墨水。而且,无论是何种品牌、何种规格的瓶体均出现了上述现象。叶智解释称,这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瓶口部分只是被瓶盖遮住而已,空气和水是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螺纹处。我们刚刚要擦拭掉瓶体表面的水,又要轻轻打开饮料,就是为了证明螺纹处的水并不是瓶体表面的水也不是瓶体内溢出的內溶物。
那么,为何红桶里的墨水会出现在密封完好的饮料瓶口螺纹处?叶智将所有上述实验瓶盖沿直径方向一切为二,并将切开后二分之一瓶盖重新扣在瓶口螺纹处。在这样一个“切面图”的演示下,我们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目前饮料业内使用的饮料瓶盖仅有瓶口顶部与瓶盖胶垫处一处密封,这层密封是为了保护瓶装饮料的內溶物不受外界污染。但是瓶盖螺纹与瓶口螺纹部分存有较大的缝隙,瓶盖与瓶颈处也没有任何密封措施。红桶里的墨水就是通过这难以被观察到的缝隙溜进去的。
“我们使用的塑料饮料瓶封口结构,并不能保护瓶口螺纹部分的卫生。螺纹状的结构只具有紧固作用而不具备密封效果。”叶智说。
可怕的缝隙,严重的隐患
资料显示,我国市面上的饮用水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微生物指标超标情况突出。造成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很多,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人员卫生、包装容器、运输和储存条件等都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其中瓶盖密封性不好,是导致细菌总数超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业人士表示,瓶口螺纹部分相当于喝饮料的“餐具”。这“餐具”从饮料出厂到消费者饮用这段时间内都是暴露在空气中不受保护的,而这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甚至是一年。这样的“餐具”,无疑存在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尤其是在春夏两季,病毒病菌高发、易传染,该隐患将更加危险。“而更加让人担心的是,如果不出台相关的标准,这样的漏洞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叶智严肃地说。
据了解,2005年,我国台湾地区台中市发生连环饮品中毒事件。一种名为“蛮牛”的提神饮品疑被人恶意投放剧毒氰化物,导致5人饮后中毒。
缺失的瓶口卫生标准
如此严重的问题为何得不到饮料厂商重视?一位饮料界资深人士分析:消费者不知情、瓶口螺纹处卫生标准空白、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不愿更改瓶体模具都是重要原因。
“要在瓶口部分加强密封性,则要进行模具调整,这是需要增加成本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企业家想要再去增加自己的生产成本。”叶智说。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生产商为了节约成本,瓶口越做越低,瓶体则越做越薄。若要改变瓶口的密封设计,其瓶盖原料成本增加也不过是每日百元左右,但若要修改模具,则此项费用可能要上万元。而对于大型的饮料厂来说,其瓶坯与瓶盖的生产设备一体化,这样一台机器的造价高达千万元人民币。
此外,记者通过查找发现,目前我国对于饮料饮品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卫生标准,但并没有关于饮料瓶口与瓶盖螺纹处的卫生标准。
一名从事包装行业多年的生产者说:“现在食品的外包装只要求密封度的标准。只要內溶物细菌不超标,就没有人在意你用什么方法去包装。” 据《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