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学术江湖”中的龌龊事 “准院士”的毁灭之路

2012年02月20日10:31
来源:法制文萃报 作者:岳雷

  “学术江湖”的龌龊事

  《法制文萃报》 岳雷

  【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古今中外皆如此。云集众多顶级学者、教授、科学家的学术圈,自然也不能逃避“权、钱、色”的干扰。

  名利场中常见的“情色”、“贪腐”,文人圈里同样能觅其踪。近日被推上被告席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原主任段振豪就是例证。

  “准院士”的毁灭路

  “本来回国是想做一番事业,尽管也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了今天这个结果。我认罪……出来后还想报效国家”。2012年2月13日上午,因贪污科研经费站在被告席上的段振豪,发出如上忏悔。

  翻阅段振豪的履历,一串串分量十足的头衔映入眼帘:国际地球化学最高奖(哥德斯密特奖)评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探测)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等等。2005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百人计划”,2011年更是跻身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候选名单。声名显赫的履历佐证了段振豪在学术界的地位,但公众真正熟悉他,却不是因为卓越的成就,而是源于令人不齿的“桃色故事”。

  2011年7月9日,网友“我的遭遇24”在天涯论坛发布图文并茂的猛帖——《中科院院士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养私生女》。“我的遭遇24”称自己1987年与段振豪结婚,1989年后夫妻俩一直生活在美国。2001年,段振豪开始回国参与科研项目,之后长期在国内发展。文中“段妻”用大量笔墨“控诉”了段振豪的“风流成性”——“长期与蔺某、张某等数名女性保持婚外男女关系,并与蔺某生育了一个女儿……还与自己的学生长期保持私情……段的风流由来已久,他曾经跟我说过,等他老了要写一本罗曼史,看来要改成淫乱史了。”

  与许多“情妇反腐”、“亲人倒戈”的戏码相似,糜烂的私生活格式成了段振豪身败名裂的火药桶。“我已原谅了他无数次的一夜情、婚外恋,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我忍了……”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个被丈夫风流事煎熬的女人几近崩溃,“从证实他与学生上床之事那一刻起,我整个人都麻木了。我不知道今后怎么来理解他,因为他的举动太不合情理;我不知道今后如何信任他,因为他没有一句实话。”

  “段妻”的爆料让段振豪斯文扫地,声名狼藉,年过半百的他被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面对四面八方飞来的口水,段振豪将育有私生子解释为乐善好施的“捐精”——“2004年,他们夫妻在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出于同情我接受了。”不愧贵为候选院士,脑袋瓜灵光让我等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如此“绝妙”的诡辩,和孔乙己当年说“窃书非盗”竟如出一辙。只是荒诞得“离谱”,沦为谈资笑柄也不足为怪。

  自从被晒出了“七寸”,院士梦碎的段振豪言语间多了几分凄惨:“她在网上发帖后我就知道,今年不可能当上院士了,最近3年都没有可能了……我这辈子可能都被她毁了。”只是,他的推算未免有些乐观,因为爆料中不仅只有“风花雪月”,更有涉及腐败的“真问题”——段振豪这些年送给情妇的3套房产,价值千万以上,他哪里有这么多钱?用脚去想都知道,国家每年拨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用在哪里了。看来,自古“贪财”、“好色”就是一对连理枝,这回再次印证了这一久论不破的“真理”。

  掷地有声的“举报”不经意间揭开了“学术江湖”的疮疤,一个看似香艳的故事,此刻因涉及腐败章节,剧情突然趋近了严肃。

  2011年7月21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出声明称,经中科院监察审计部门调查,段振豪伙同他人虚报冒领差旅费等,涉嫌贪污公款100余万元,已移交司法机关。神秘的“潘多拉盒子”应声掀开,此后不久,公众看到了段振豪忏悔的一幕。

  曾经前途无量的“准院士”,如今沦为身陷囹圄的阶下囚。天壤之别的境遇,让人扼腕叹息之余,平添了几分对学者道德放纵和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思考。

  学者的“桃色丑闻”

  一个香艳的桃色故事,将段振豪击倒在通向院士的百米冲刺路上,也把“学术江湖”的桃色丑闻带入了人们的视线。

  印象中,学术领域理应是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无论是“候选院士”,还是诸多学者、教授,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理应肩扛道德大旗,成为社会楷模。但眼下“草根”们痛苦地发现,有些学术“大牛”却没能避俗,沉迷于“婚外情”、“潜规则”、“艳照门”等“低级趣味”不能自拔。

  2005 年6月初,北京交通大学进修研究生班的一位女学员爆料:在当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前,她和命题教授欧阳林发生性关系,并因此得到两套专业课试题和答案,其中包括欧阳林亲笔书写的论述题答案。女学员公布了教授给她的手写答案,并称保留了存有证据的内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在此刻显得黯淡模糊。

  网络上有句话很是流行:“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不明就里者通常觉得这话危言耸听,然而,随着教授桃色丑闻的大门一扇扇被推开,估计没有人再心生狐疑了。

  2010年,一本“性爱日记”曝光,这回主角由官员换成了教授。据发帖者称,天津某大学的一名副教授记录“性爱日记”长达十余年,字数多达八九个本本,和他有染的女性包括很多学生。日记中的性爱描写俯拾即是,比起官员舞文弄墨的写作水平,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让人震惊的是,日记中还描绘了副教授去花街柳巷嫖娼狎妓的细枝末节。“性爱日记”让网友大跌眼镜,曾经高不可攀的学术精英,一改过去“羞涩书生”的形象,竟放下斯文和普通人一样“媚俗”,说出来把人雷得“外焦里嫩”。

  忘了道德礼教,“学术江湖”中的“谦谦君子”们,接连爆出一桩桩桃色丑闻,表演着一个个闹剧。2009年12月26日,网友“发疯的火龙果”在论坛上发帖称,重庆某大学播音主持班的讲师,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放映教学资料时,不小心点错了文件,大屏幕上演的竟是“黄片”,台下学生顿时目瞪口呆。2010年,南京某大学副教授马尧海因聚众淫乱被判刑,他口中狂浪的“换偶无罪”依然让公众咋舌——为人师表的堂堂副教授,怎会做出如此颠覆传统道德观念的怪事。

  不能否认,“学术江湖”里道德高尚者必定居多,但“一颗老鼠屎就能搅坏一锅粥”的道理人人皆知,少数害群之马的言行已经深深刺痛了人们对学者群体的道德期许。于是,有网友愤慨:“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有朝一日发现自己崇拜的学术‘大牛’,居然连基本的伦理道德都不具备,这种打击会有多可怕?”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学术江湖”需要兼备何种道德水准的“大牛”,这句话已给出了明确答案。

  科研腐败的“老鼠洞”

  段振豪身陷囹圄,让公众看清了这个学界“大牛”的贪欲,也揭开了科研经费腐败这个老鼠洞的盖板。

  “段振豪虚报了几个差旅费,在科研圈内算什么呢?恐怕很多‘硕鼠’会笑掉大牙。”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姚卫红的寥寥几语让人毛骨悚然。“学术江湖”究竟藏有多少黑幕?要拉直这个问号,不妨参考姚教授的耳闻目睹——在一次课题经费申请告捷的庆功宴上,宴会主角酒酣之际不慎“走嘴”,称个人资产即将突破千万,并透露和主管科研经费的高官很熟,项目来得容易,钱自然也就容易。譬如一次学术研讨会的预算是10万元,这位教授“省吃俭用”只花了4.5万元,找熟人凑好发票,剩下的5.5万元便肥了自己的荷包。

  姚教授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窥视了冰山一角。实际上,虚报、冒领、挪用、侵吞……早已是“学术江湖”中童叟皆知的“潜规则”。在一些人眼里,科研经费变成了“提款机”,“套现”的难度系数并不高。君不见,有人用科研经费为私人消费买单;有人伪造项目合作协议侵吞科研经费;有人靠拼凑报告、杜撰“成果”变成了富翁……种种乱象让人满腹怀疑——究竟能剩下几个铜板儿用在学术研究上?

  2011年9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中国科协调查显示,科研资金仅40%用于项目本身,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此报道随即引来中国科协的声明:“报道失实……未有所谓‘科研经费流失’的相关内容。”科研经费流失到底有木有?其实,这显然是“秃子头上的虱子”,随便翻看几个案例就能梳理脉络。

  2008年,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身份认证产品与技术测评中心何杰贪污案曾经轰动一时。据查证,何杰中饱私囊的 71万余元正是出自课题经费。而更早的2003年,在摩托罗拉公司做测试的工程师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磨掉原有标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标识”,变成了所谓“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申请了多项专利。借助“汉芯一号”的成功,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不管是早期的例证,还是眼下的段振豪贪污案,之所以一幕接一幕地上演,监管机制纰漏百出难逃其咎。办理过多起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的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钟鸣曾坦言,“不客气地说,有的单位在科研经费监管上,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对此,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曲绍卫教授也有同感,有些部委对项目经费如何使用,既没精力监管,也没能力监管。“没精力是因为项目太多了,管不过来……没能力是因为科研项目专业性强,没有专业知识的很难监管。”

  可以说,正是由于审计、监督乏力以及问责等制衡机制疲软,才给 “硕鼠”留下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制度的缺陷还纵容了一种“赢者通吃”的学界“潜规则”,配合着一个个“科研富翁”的横空出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鸦片”效应,刺眼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魔力,最终导致“学术江湖”群体性的道德沦丧。

  ● 结语

  “学术江湖”中鱼目混杂,水够深,也够脏。遗憾的是,“准院士”段振豪的落入法网,并不具有“以儆效尤”的警示效力。毕竟,监管的“短板儿”尚未补齐,积弊也未消除,下一个“效仿者”倘若做到“后院不起火”,中饱私囊估计也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注】:见2月18日《法制文萃报》12版;原题《“学术江湖”的龌龊事》。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