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包媛媛
对佘山镇陈坊村66位残疾人来说,顾翠娥是“眼睛”,是“拐杖”,更是温暖心灵的“自家人”。46岁的她是位残疾人,却在助残员的岗位上一干8年,每天像保姆一样忙个不停。
残疾人当上助残员
昨天,记者来到陈坊村。
顾翠娥当上助残员缘于一场病。1995年,她因两侧腋下有多达7个肿瘤接受手术。术后,她的胳膊长时期无法抬起,伤残诊断为4级肢体残疾。“后来经过康复训练,才有所恢复。”2004年,村里招募助残员。“我是一名残疾人,曾经得到很多帮助,也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怀着这样的想法,顾翠娥当上了助残员。
记者找到顾翠娥时,她正在东霞小区一对兄弟家指导“烧菜”。哥哥王京雄患有精神疾病,弟弟王京伟智残又慢性病缠身。2008年,唯一照顾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兄弟俩顿失靠山。“他们不会买菜,菜市场转一圈,菜没买,钱丢掉了;不认识钱,更不会烧饭烧菜。”顾翠娥当仁不让地当起他俩的“保姆”,教他们认钱,如何到银行取钱,还教他们如何买菜、烧菜等。如今,兄弟俩已会烧好几个菜了。
8年14本工作笔记
助残员的工作做了8年,顾翠娥记满整整14本硬面抄工作笔记,这些工作笔记几乎是她的“工作日记”。“2月9日早上,带许小芳到佘山卫生院看病、做检查,配好药后送她回家,并叮嘱志愿者准时喂药。”“1月8日,早上7点钟到智力重度残疾人袁莲家,拿户口簿复印件,帮她申请市慈善基金会医疗帮困卡……”她对每位残疾人了如指掌。
拖上老公一起帮忙
顾翠娥的老公原以为助残员是一份“闲差”,没想到老婆工作这么忙,还拉他一块儿忙。比如晚上走家串户;王京雄发病躺地上,也叫他帮忙“对付”。
陪同看病领药、申请补助、修门修窗、代买东西、洗衣做饭、拖地擦窗、陪聊……顾翠娥讲不清助残员的工作到底有多少,但她概括:“把他们当自己家人一样关心,好像也就这点事。”
本报记者 陈浩 实习生 包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