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现实中,文化发展不是抽象的,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内要形成超越性的精神感召力,凝聚人心,凸显信仰的力量;对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
文/范玉刚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雷锋的事迹和精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至少一代人是伴随雷锋精神成长的,很多学习雷锋的歌曲、语录乃至雷锋的日记,如“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好榜样”、“学雷锋、树新风”,等等,至今耳熟能详。
在历史的螺旋上升中,人们今天真切地感受到雷锋、雷锋精神并未远去。一定意义上,生成于火热年代的雷锋精神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具有正面的积极价值,它为时代的价值指向树立了一道应有的参照系,为当代人注入了精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为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阐释了幸福的丰富内涵。
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基础,但人的生存同样也离不开精神的引力和支撑。恰恰在精神的动力学上,雷锋精神为当代人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向上的引力。雷锋精神的超越性源自信仰的力量和人生理想的弘扬,这种价值导向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而不是沉溺于物欲。学习雷锋,是学其精神,不但要知道雷锋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什么,而且要明白指导和支配雷锋行为的思想是什么,他有着怎样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领会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在学雷锋活动中有持久的热情和高度的自觉性,才能把雷锋精神化作自觉意识,使之成为新时期的一种自觉追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有理想、有追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民族,雷锋恰以个体的自觉对这种精神作了担当。雷锋精神所代表的优秀品德,早已被人们传诵、学习,已深深地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碑上,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于弘扬正气、传播正确和健康的社会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学习和领会雷锋精神,就是要把雷锋精神变成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闪光,让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得到弘扬,成为每一个有为青年的自觉追求和激励人生理想积极向上的内在定力。
从现实性角度讲,学习雷锋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只需把雷锋精神化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识常理和常情,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也要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雷锋精神就是诚信、守诺、奉献、乐于助人,这些品德要随着物质的极大丰裕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物质和精神均衡发展的社会,发展不仅指经济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有精神上境界的提升。
雷锋的事迹和精神,感染和教育了许许多多国人,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和推崇。一位美国青年女教师在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后,用中文在留言簿上写下“雷锋属于世界”的文字。在西方的有关院校里,《学生守则》上印有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在校的学生也把雷锋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街头,经常会出现穿着印有雷锋头像T恤衫的青年,他们会热情地帮助别人。泰国政府曾经专门印发《雷锋》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在社会现实中,文化发展不是抽象的,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内要形成超越性的精神感召力,凝聚人心,凸显信仰的力量;对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
范玉刚: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