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新闻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路“慢慢”,规划别成鬼话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信良

  广东省内只有33公里的省道256、358东莞段,从2006年立项大修至今已6年多,其间方案数次修改,投资也从最初的7亿元追加至24亿元,但目前却仍有5公里未修完。

  说它是蜗牛的速度、天价的投入,两者倒真有可能不是相对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关节点就是一个字难。有关方面解释说,该工程工期推迟,是因为新增隧道修建难度大,还因为桥梁改造、人行天桥和跨线桥的建设,另外也受穗莞深、市轨道交通R2线影响。行路难,要修路;修路难,速度慢;速度慢,投入多。看起来似乎很是顺理成章。

  而问题又恰恰出在一个“章”字上,规划一改再改,路上铺的人民币越来越厚,给人的感觉就是杂乱无“章”。《城乡规划法》对各类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是作了明确规定的,针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改,规定其中的一个前提是“确需修改的,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人关系人的意见”。不知省道256、358东莞段立项大修方案历次大修改前,有没有举行过听证会,有没有听取广大纳税人的意见。

  有两种无序,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侵损与掠夺。一种是破坏性的,比如破坏环境,以污染换利益;一种是所谓建设性的,比如修路,本是好事,但有人就是把好事干歪了:质量低劣,或重复建设,修了建,建了修,这是一种;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盲目扩大地方道路建设规模,这是另一种。试想一下,如果东莞该大修项目一开始就拿24亿投入去申报立项,它能获得通过吗?如果能获通过,那就说明当初7亿元的立项是鼠目寸光;如果不能,那就说明这种边建边修改方案、追加数倍投入的做法可能大有文章,大有问题。先骗到规划审批,再“以时间换空间”,不断要求规划适应自己的要求,这样的“规划”也就无边界可言,成了一句鬼话。

  值得提出的是,既然名为“大修”,并非从无到有新建两段公路,而是在部分路面破损严重的两段路上,进行“双向八车道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修整,即便要新增隧道等,从7亿元到24亿元的跳跃也实在有点骇人。因而应该允许人们质疑这里面会不会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一地百姓,人们担心它被偷换成某一部分人,也是对“蜗牛的速度、天价的投入”作出的另一种解读。这要求有关部门作出更加具体、明确、可信的答复,还“规划”以尊严。
news.sohu.com false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https://qjwb.zjol.com.cn/html/2013-07/07/content_2221304.htm?div=-1 report 1090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信良广东省内只有33公里的省道256、358东莞段,从2006年立项大修至今已6年多,其间方案数次修改,投资也从最初的7亿元追加至24亿元,但目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圈主招募ING
Ctrl+Enter快捷提交
分享评论到: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

Texte alterna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