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今年要着重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第七个方面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建设”,其中着重阐述了“坚决反对奢侈浪费”。 刚说过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接着又说“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前面强调“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后面却又说“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节省开支”———这两种提法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 鼓励消费,“拓宽消费领域”是对“私”的。朱总理在论述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时说,“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为此,朱总理想出好几个办法,又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又是要给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涨工资,还要完善各种保障措施,等等。在鼓励消费这个问题上,他鼓励的都是“居民”。总之,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城乡居民的腰包鼓起来,并让他们大胆地花钱。 勤俭办事,“反对奢侈浪费”是对“公”的。看看朱总理所列举的种种奢侈浪费现象,哪一件不是政府行为呢?很显然,他反对的是政府部门的乱投资和不节俭。 那么,为什么要居民大胆花钱却要政府勤俭节约呢?居民的钱是“自己”的。也正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钱,人们一般都会量入为出。但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却可以在客观上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消费当然应该鼓励了,但也只能是“鼓励”,绝不能强求。 政府的钱是“公家”的,是纳税人的钱。“公仆”没有权力浪费“主人”的钱。作为政府,必须清楚这一点,所以,对此应该作出“要求”,这种“要求”是带有政令性的。同样是出国旅游,公款不行,自掏腰包的政府鼓励。 拉动内需,当然不应该仅仅依靠居民的消费,政府的投资也必不可少,即朱总理所说的“双重拉动”。所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各部门账户上的钱是多了不少,这些钱应该花出去,但一定要花得是地方,花得有效率,因为花这些钱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人民办实事,而拉动内需其实是任何消费和投资所固有的作用。务实的投资能拉动内需,务虚的投资也能拉动内需,但二者的意义截然不同。内需应该培育,但不能靠政府的乱投资和铺张浪费来培育。(报特约评论员盛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