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音乐大本营
南京大屠杀:真相
默认标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默认说明。

打开真相的天窗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最刻骨最铭心的痛史,是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屈辱最血腥的缩影,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沉重最黑暗的一页。于是我们想到:能否穿越江东门的记忆,打开另一扇追寻历史、揭示真相的天窗?当我们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七十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一幕惨绝人寰的悲剧时,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没有忘记这场人类的浩劫… [详细]

·再添新证:日本军医日记曝光


日本军医日记:大屠杀是有预谋


  我们出发前去扫荡常州的敌人。中午时分,我们的队伍开进常州城。我们接到命令,要求我们杀掉常州城里的居民。大约80名手无寸铁的平民,不分男女老幼,被赶到一块儿,黄昏时分统统被我们开枪打死…[详细]

美国IWG解密大量日本罪行文件 军医日记是屠城新证

  1999年1月克林顿政府成立IWG机构,职责是寻找美国目前持有的与纳粹德国罪行有关的档案,对其进行识别、编制目录并提出是否解密的建议。到目前IWG已经解密了10万页有关二战期间日本战争罪行的文件…[详细]

  从内容看,这本日记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却间接证明了一个事实:南京大屠杀绝不是日本右翼人士声称的那样是孤立的或偶然的事件,而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平民进行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屠杀…[详细]

·还原历史:世界初闻“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头版


  当写有“1937年12月份纽约时报”字样的盒子终于闯进我的眼帘,我的心跳在加速。一行又一行铅字真切地在我眼前重现,时间仿佛凝固了,历史就在耳边发出它最为真实的声音:“南京马路上尸首累累。有时要先移动尸体,汽车才能通行。”…[详细]

记者德丁直接见证屠杀 南京屠城引发“新闻大战”

  作为一名记者,迫切的使命感让他急于想把这一事件报道出去。当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一座孤城,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报纸也没有广播,一切可能的发稿渠道都被切断。怎么办?赶紧去上海…[详细]

  除了德丁外,留在南京并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还有另外4名外国记者:《芝加哥每日新闻》的斯蒂尔、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尔、路透社的史密斯和派拉蒙公司的门肯。登上瓦胡号炮舰后,一场“新闻大战”就此展开…[详细]

·铁证如山:外籍人士日记、书信


屠杀像在野外猎杀兔子


  1937年12月19日,约翰-马吉致美国家人的信:“过去一个星期的恐怖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做梦也没想到过日本兵是如此的野蛮。这是屠杀、强奸的一周。我想人类历史上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如此残暴的事了……”[详细]

拉贝日记:我不能离开这里 威尔逊医生信件:何时是尽头?

  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在日记里写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离开吗?我可以离开吗?我不能!富人们跑了,剩下的全都是穷人,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而且非常多。我决定我要帮助他们。如果说我一点都不害怕,我是在说谎……”[详细]

  12月18日,威尔逊医生写信给妻子:“今天是当代但丁炼狱的第六天,是用血腥和淫秽的大字写成的。大批人被屠杀,成千上万妇女被强奸。”19日,他又写道:“穷人的食物都被抢光了,他们处于歇斯底里的惊恐之中。何时是尽头?!”…[详细]

·不休不止:正义与罪恶的较量


“大屠杀虚构论”叫嚣学术界


  华裔学者杨大庆送给记者一本书,书名是《南京大屠杀:违背真相的虚构》。这本英文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历史教授东中野修道,书中用了大量的所谓的“史实”,说明南京大屠杀只是中国人的虚构。据报道,日本右翼制片商今年初已准备以此书为基础拍摄一部电影…[详细]

铁证斥谎言 日本进步人士呼吁政府道歉

  为了驳斥这些谎言,海外华人团体举行过多场集会、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运用各种无可辩驳的史料、邀请众多见证者本人及其后人到场作证,将真相传递给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各地就陆续成立了多个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民间组织…[详细]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在怒斥日本右翼的同时,几乎也都提出,日本也有一部分进步人士,他们勇于面对历史,坚持真相,例如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前早稻田大学教授洞富雄就是一位代表,他发表了不少著作和文章批判“南京大屠杀虚构论”…[详细]

·世界声音:历史从来不曾消失


“中日之间交过战吗?”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下定决心写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调查的过程让她既惊讶又悲哀:在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历史上曾经真切发生的如此泯灭人性的悲剧,在西方世界居然已经被遗忘了。有人甚至反问她:“中日之间交过战吗?”“南京是哪里,一个朝代?”…[详细]

记忆慢慢复苏 美国国家档案馆

  今天,许多西方人,正饱含泪水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南京》,走进那段从未曾知道的历史;今天,许许多多西方人,正站在一排排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前,倾听海外华人揭露70年前的人间地狱…[详细]

  “像这样的仓库我们有35个。”艾瑞克一边介绍,一边仔细查看着每一列档案旁标注的内容提示。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和日本战争罪行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研究,并分门别类保存在国家档案馆…[详细]

·遇难者家属:“不要难过,事情已经过去了”


东史郎:“鬼子”到“人”的重生


  一个曾是双手沾满同胞鲜血的东洋鬼子,东史郎;一个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这对“仇人”在经过7次接触后,居然成为“忘年交”:一起携手赴北大做报告,携手向日本最高法院递交抗议书…[详细]

“事情已经过去了” 《南京大屠杀》首发被一抢而空

  “我母亲被炸死了,哥哥,还有四叔,一下去了三个……每个节日,眼泪都是不干的”幸存者向远松抹着眼泪;“我们日本……作为日本人,真对不起。”…[详细]

  《南京大屠杀》首次同读者见面,是1987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五十周年的祭日。“地点就在新街口新华书店。当时,人多得快将签售的桌子挤翻了。”…[详细]

药品召回

为死去和活着的人

 人真的是善忘的动物

 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执导《辛德勒的名单》时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看到这段话时我曾经想,如果让斯皮尔伯格拍摄一部南京大屠杀影片,面对比纳粹集中营更为惨无人道的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又会怎样?他的承受能力又有多强?

 整个人类历史的不幸

 南京大屠杀绝不仅仅是南京人的不幸、中国人的不幸,更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不幸,人性被严重扭曲,人类的尊严被践踏殆尽。在美国,就连一个孩子都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让人毛骨悚然的毒气室,在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馆,全年免费向民众开放。纪念馆的创办主席、诺贝尔奖得主Elie Wiesel说:“为了死去和活着的人,我们必须亲自见证。”…[详细]

药品召回

80后学生只因需要才怀念

 新馆外一系列主题雕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吴为山先生设计制成,展现了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众生相。整组雕塑极具特色,前来参观的游人纷纷驻足留影,一位20多岁的姑娘细致的拍下每一组雕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经过交谈,原来她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学的是摄影艺术,这次来新馆拍摄雕塑是出于课程需要,同时前来对死难者进行悼念。当我们问到,如果不是这次作业需要,你还会不会来这里参观?这为同学笑了笑说,恐怕不会吧,毕竟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70年,对于没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来说,想感同身受是很难的…[详细]

药品召回

大屠杀纪念馆新馆将开放

 12月11日上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仍旧在筹备开展中,正式竣工仪式将在12月13日上午举行,并进行场面盛大的万人悼念活动。这次为新馆特地修建的雕塑是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创作的,吴为山分别用“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的主题组成四个序曲,游客在未来观看纪念馆一路走来的同时也将看到这些悲怆的雕像。12月13日新馆落成时,这些雕塑也将正式与观众见面…[详细]

南京大屠杀

中日关系无法逾越的障碍

 尽管时间的年轮已经扩出去70个圈,但位于中心点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却始终是“中日关系”这个半径在扩大时无法逾越的障碍。华裔学者、杨大庆告诉记者,“当我在日本做学术交流时,只要一提到我生在南京,场面往往就会陷入尴尬。”为此他提出,能否超越不同意见,创造共同研究的框架?这位长期在西方学术界进行日本史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学者由衷地感叹,“如何避免单纯的中日之间的‘血海深仇’,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启发并引导国际主流社会对受害者的同情,这是关键。”…[详细]

南京大屠杀

哀于12月13日

 哀思与记忆充满整个南京

 70年过去,历史已越走越远,但是,记忆之门,始终也不曾关闭。30万冤魂,不仅仅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30万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无数因此而被改变的命运…[详细]

 南京的雨好似受害者的眼泪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来南京遇到下雨,我就觉得这落下的雨滴好象是大屠杀中受害者们的眼泪!”这是《从日本老兵战时书信与日记看——南京大屠杀》的作者、日本友人松冈环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详细]


开搜狐博客谈观点
进搜狐社区说看法
我要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