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一个人溺水,义务搜救队欲下水搜寻却被巡防队阻止,因为他们没有打捞许可证。很多义务搜救者并没有专业的救援资格,他们熟悉水性,但是并没有绝对把握保证自身安全。但是如果这样限制救援,只会导致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少,也无法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不利于社会风气的进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类似于义务搜救这种社会公益力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他们只能在夹缝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新闻回顾]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救人者的安全同时也必须得到保证
为了救一个人而再牺牲一个人惨剧何时不再重现
志愿者从不缺乏热情,但是缺乏支持
很多人试图靠自身的热情做些什么
社会不重视自发性公益,志愿者各种悲催
社会公益力量不应只是存在于夹缝中
 
救人者的安全同时也必须得到保证

救人者的安全同时也必须得到保证

——为了救一个人而再牺牲一个人惨剧何时不再重现

  以这个案例来说,我们没能阻止一条生命的逝去--或许在义务搜救队赶到现场之前,溺水者就已经溺毙了。而当满腔热情的志愿者赶到时,却被巡防队员拦在河边,理由是一张后来证明并不存在的“打捞许可证”。文章末尾的采访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义务搜救队的队长表示,队中有的人并没有专业救生资格。以前,那一类“救了一个人而同时救人者也因此丧生”的事情所引起的争议犹在耳边。在救人的同时,救人者的安全也必须得到保证。

那一个个失去生命的救人英雄

  2000年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16岁的王涛,为抢救落水儿童牺牲;3月13日,广东廉江13岁的黎汝荣和9岁的黎月荣为救落水同学,双双献出生命;5月6日,江西万年县13岁聋哑少年聂致阳为救在水库落水儿童,献出自己生命;5月27日,广西武宣县16岁的曾宇贤与同伴抢救落水村民,曾宇贤牺牲…提醒着我们:被救的是生命,救人者失去的同样是鲜活的生命。[详细]

科学救援需要一定技巧

  溺水者出于求生本能,在被救时往往死死抱住救人者,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没有救人常识的人,不要贸然下水救人,以免给自身带来危险。曾为游泳教练的王宏杰老人耐心地给记者讲解起几点救人要领:“首先要从溺水者身后施救,用左手从溺水者的左肩环入,抱住右肩腋下,或者两手拖住溺水者下颚,让溺水者保持仰泳姿态,这样都不容易被溺水者抓住引发危险。”[详细]

不舍己而救人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

  假如某个人是游泳健将,有充分把握保己救人,那当然可以自己营救;假如他不会游泳,则应及时告知别人,并协助营救。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尽了最大努力,他便是一个好人,因为相对说来,不舍己而救人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救人,自然是崇高的,因其所救生命之珍贵之无价;但不可忘记,救人者的生命同样也是珍贵和无价的。义务搜救队的宗旨就是救人不舍己,但是也需要提高其专业性以防万一,毕竟救人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志愿者从不缺乏热情,但是缺乏支持

 ——很多人试图靠自身的热情做些什么

志愿者从不缺乏热情,但是缺乏支持
  中国从不缺乏充满热情的志愿者。他们以自身的热情做着这样那样的公益事业,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一直持续着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以上述的义务搜救队为例,他们自愿、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别人,但是社会各界却缺乏对他们的认识,从而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其实如果能够给予他们基本的救生培训和救援资格,他们就是一支很成熟、对社会有很大助益的力量了。
有人千里骑自行车宣传环保

  长春的11名大学生在开启他们的自行车之旅。他们骑行1145.5公里,穿越9个城市,抵达北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宣传低碳环保。而36岁的山西人张红斌,倒骑自行车从海南海口出发,在“地球流泪了”的旗帜飘扬了整整三个月后,成功抵达哈尔滨。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大力提倡减少使用塑料袋以及停止对河流的污染和森林的砍伐。

充满热情,却处处碰壁

  由于对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志愿者活动缺乏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各地的活动经费基本上都只能依靠向社会自筹来解决,没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另外志愿者自身的权益也缺乏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所以,在支持欠缺、不被理解的前提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志愿者四处碰壁了。

社会不重视自发性公益,志愿者各种悲催

社会不重视自发性公益,志愿者各种悲催

——社会公益力量不应只是存在于夹缝中

  中国已经拥有一支超过5500万人的注册志愿者大军:其中主要包括逾2600万名社区服务志愿者和超过2900万名青年志愿者。而在一份对“当前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是:57.2%的志愿者认为社会各界支持不足,42.1%的人认为群众对志愿者缺乏认识,33.4%的人认为缺乏政府重视。自发性公益不被重视、被挤到社会的夹缝中,志愿者们也只能在体验着各种悲催的同时前行了。

志愿者价值得不到满足,被误解为出风头

  志愿者的价值感还得不到充分满足。比如,他们会无事可做、觉得浪费时间;感觉自己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此前,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难以在志愿活动中找到价值感,是一些志愿者流失的关键因素。而更有甚者,有些志愿者则曾被误解是“出风头”、“博取名利”、“做秀”和吸引社会关注。

“做好事的人也需要社会支持”

  2008年以来的几年里,经过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之后,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任何常规教育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热忱与关注在最近几年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近年来,一些声音认为政府在相应领域投入过低,志愿服务缺乏支持。事实上,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不应仅来自政府,而是整个社会。

加强帮助和关注,给社会公益更多的空间

  现在,中国的志愿者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技能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二: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保障机制。使志愿服务在推进安排、组织实施、后续评估等方面有章可循。这种规章与志愿服务的“自发性”是高度吻合的,本身甚至也体现出“自发性”的特点。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墙角,迈向更大的生存空间。



  更多>>
2011.8.08 2011.8.05 2011.8.04 2011.8.02 2011.8.01
谣言终结者不是我,是我们 南非和解:没有宽恕没有未来 别让情绪冲淡了问题本质 公民精神我们还是菜鸟 千夫所指“中国通号”
2011.7.29 2011.7.28 2011.7.27 2011.7.26 2011.7.25
又见情绪稳定 尊重生命与找个批评对象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信 动车不等同于高铁 全民房贷变成全民乱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