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走了,“我反正是信了”,留下一句流行语,在漫天指责声中,王勇平离开了陪伴自己8年的铁道部发言人职位。数言之失,丢官败走,这是王勇平的悲剧,也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悲剧。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舶来之物,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特别是在制度的创造者美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们的发言人与中国同行有何差异?如此种种,颇值得研究。[网友说两句]
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往往要求极强的专业性。他们总能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站在记者们面前,在避免对立、消除误解、传递诚意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媒体不受国家控制,所以在发布新闻时,没有所谓的“把关人”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政府选择与媒体合作,也是无奈之举。
作为民选的公共事务机构,政府首先应当向公民负责,那么,使公民了解到政府的运行及其对事务的处理,本身便是政府的一个间接述职,也就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际上是通行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有很久的历史。最早设立发言人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白宫设立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此后,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树立自己对内对外形象。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规范和完善,成为了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军队、教会、跨国公司、官员、名星名流们等发布新闻信息、沟通媒体和社会、阐释观点和事实的重要形式之一。[我来说两句]
发言人官阶高 掌握核心信息在新闻发言人制度较为完善的美国,白宫发言人虽然没有任何级别,但可以列席最高级别的会议,直接了解重大政策的决策过程和思想动态。所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是决策层中的一员,需要清楚政府每一个政策出台与信息发生的前因后果等方方面面。目前来说,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存在定位不清、级别不高、授权不大等问题,这些兼任发言人的官员层级不高,对核心信息掌握程度本来就有限,而在记者与观众的“长枪短剑”的逼问之下,不失守才是怪事。[详细] |
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以美国式定义为例是“新闻发布官-新闻负责人”,但其英语原文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officer-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chief直接外化了“公共关系”的目标指向,在新闻发言人制度职能之上较为突出了其政府公关的诉求。而中国的更多地是被看做一种政府宣传政策,手段远非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那样柔和而有效。[我来说两句]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