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美丽乡村”发表重要讲话,“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农业、农民、农村,国之根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梦首先应该是“农民梦”。只有实现了“农民梦”,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而实现“农民梦”,决不单纯只是一少部分人的“致富梦”,而是全民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梦。
“中国梦”需要具有大根基、大仁义、大自信、大眼光、大理想、大担当、大思想、大气魄的“大农民情怀”的人,他们就是“大农民”。这些人通过多年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本人致富了、有名了,还致力于本村、本地区农民的共同富裕,更着眼于更大范围、更远未来的农村发展问题,甚至协力政府共同去推动这种发展。
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支持,美丽乡村网、搜狐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单位联合共同发起推出的“美丽乡村·大农民”联合推介活动,将通过多种形式,联合推介一批优秀的“大农民”典型代表,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致敬大农民,学习大农民,争做大农民”的倡议行动,以更好更有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让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让广大农村越来越有魅力。>>>[全文][推荐心目中的“大农民”][全国征集联合推介媒体]
特别说明:
本次活动是公益活动,不向典型人物收取任何费用。如有借此项目向典型人物收取费用者,均为假冒,特此说明。
诚邀各网站、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及户外传媒进行联合推介。
邮件:danongmin@sohu.com
QQ:1623063299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袁隆平曾于1981年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2000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以及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们习惯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但他自诩为“农民”。
说实在的,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我觉得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农民、为国家做点事。
袁隆平的富有,并不是小富即自安,而是一种“大富”,就是为全社会造富,让亿万群众享受到生活上的安康。
袁隆平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梦。他是这样描述的: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取了个名字,叫作“禾下乘凉梦”。
曹德旺素有“中国首善”之称,但是在这次论坛上,他说自己的慈善榜样是袁隆平。他说,袁隆平整天在田里埋头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不是最大的慈善吗?农民出身的曹德旺,3年前亲自提着两瓶茅台酒从福州赶到湖南去拜访袁隆平,就是为感谢他为中国人、中国农民做出的贡献。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却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最能准确彰显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从务农转为育种,李登海是受了一份材料的“刺激”:美国农民华莱士将春玉米亩产达到创新纪录1250公斤,而在当时,我国夏玉米亩产只有一、两百公斤。
“我的前半生用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后半生我要选育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个亿。”这是李登海的新梦想,也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新追求。
“我愿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李登海这样说。“向上冲”,既是紧凑型玉米叶片的生长方式,也是这位上进农民在曲折中前进的科研路的最好描述。实际上,从入行起,他“钻”了40年的玉米地,不断地向上冲,直至冲出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冲出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李登海鲜明地表态,“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要为国家增加玉米产量。种子培育被称为农作物种植的核心技术,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只有掌握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给农民带来最大收益。”
布鞋、休闲裤、灰夹克和条纹衬衫,这位中国顶级富豪的穿着,简朴的有些与身份不符。
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正是宗庆后的标签之一。他的另外一个标签更广为人知:娃哈哈。上世纪80年代末,他靠代销汽水、雪糕和文具起家,一手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虽然身为大企业家,但宗总仍有着“大农民”情怀,他和记者讲起了当年下乡的经历,讲起了他对外来青工的理解,讲起了娃哈哈的“家文化”和“中国梦”……
创业之前,我做过十五年的农民。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财富,首先是把身体锻炼好,其次是养成肯吃苦的习惯,也把我的心态锻炼得坚定、乐观。
社会要营造勤劳致富的氛围,有钱人应该帮助没钱的人共同致富。有钱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通过辛勤劳动致富。现在,这个群体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未富裕人群致富。但是,如果光靠救济,人会越救越懒,永远无法脱贫。因此,要给他创造一个致富平台。至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则需要给他们一些直接的救济。
宗庆后说起“大农民”有着自己的理解:“现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宗都是农民,也不应该去歧视农民”。他认为现在社会上“农民工”的提法并不准确,很多农民工都不应该叫农民工,都是正式工人,所以我更愿意称呼这个群体为外来青工,是外面来的人,是年轻的公众,所以叫外来青工。
企业社会责任,第一要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税收,创造就业,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最主要的责任。第二个就是对环境的保护,不能损害环境,不给子孙留下后患。第三个,要把消费者、把自己企业的职工负责好,大家都照顾了,整个社会就照顾了。
梁希森,一个没上过学、据说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山东农民,却拥有北京最好最贵的别墅群“玫瑰园”,2005年“胡润富豪榜”名列66位。
他经历过极度贫困,9岁开始要饭收人帮助才得以存活,因而立下宏愿:等有钱了,一定“有饭大家吃”。他直言最喜欢的是农业,花数亿把家乡改造成“农民过得比城里人还好”的新农村样板。
2001年开始投身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事业,随着中国政府把马铃薯列为四大主粮之一,12年来累计投资30多亿、立志“让中国土豆产量翻番、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土豆大王”梁希森再次引人注目。
在中国,干真事、干实事比较难;真正要把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的事干好,难上加难。干超前的事就是困难最大的事,不超前、随大溜,就没啥困难了。说我超前,是因为中国落后显得我超前。其实并不超前,早就应当那么干了。一个农业大国,吃个薯条还得进口,吃个土豆还得进口,这叫什么农业大国?
中国人在中国挣的钱投到外国去,这个事很不对,中国人就是在中国,先把自己的“老家”弄好了再说。当然,领导也必须和企业家一条心,坐在办公室里,做不出好的决策来,书本上的东西,能用上的只有四成,六成来自社会经验。
创建“美丽乡村”,光建得象城市小区一样,还不行,必须要考虑农民的长期生存问题,安置好农民,每个村都得有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拿工资、养老金,农业必须要规模化、工业化。这就是我一直说的三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
挣的钱再多,也是因为中国的形势好。我认为,有钱人应该带动穷人都有钱了。邓小平一举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让你挣了钱把钱存到国外,我的理解就是领着大家伙都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后富的人再带最后富的人。怎么领着大家富起来,光中央领导说没用,得有明白人领着大家干起来,把真事干好。
1962年开始个人创业生涯,打过铁,修过自行车。1969年7月,他带领6个农民,以4000元起家,创办企业,发展成资产超百亿元、员工31800多名的万向集团。现已在美国、英国、德国等8个国家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及控股18家,成为通用、福特等国际一流整车厂的配套合作企业。
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等荣誉,被浙江大学聘为MBA导师,被推选为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会长、企业家协会会长,并当选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无论外界给了多少荣誉,鲁冠球说,“我最看重的还是能为农民做点事情。”他的梦想,是让企业从田野走向世界,再从世界飞回田野,去帮助和回报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如今,他当年小小的“铁匠铺”已经发展成在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拥有19家公司的万向集团,真正走向了世界。而梦想的另一半,也正在实现中,他说,“我要为农民工作一辈子。”
“国家要富强,必须农村要富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新农村建设!”鲁冠球动情地说,“就想为农民做点事!我要用毕生的追求,在万向的"万"字上加一个"点",使反哺"三农"成为一个"方向"!”
建设新农村问题,首先就是农业现代化。我想农业现代化,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投入。农民要富起来,关键是劳动力如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让一部分人效益提高。
鲁冠球认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业家。“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对农业,他天天“烧钱”,坚持了一二十年,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投资,屡败屡战,最近几年才产出利税。他说,“为农民讲话的人太少了”。
“农民富不起来,中国只是个大国,而不是强国”,鲁冠球坐在沙发里,激动地打着手势,“谁最了解农民,谁就能让中国富强起来!”他教育一代又一代员工,吃水不忘挖井人,万向决不能忘记农民。
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
在刘永好身上,有两项特质:第一,他非常非常的爱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能不断进步,方能跟得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变化,有能力和知识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第二,他非常专注,主业一直专注于农业,并在这个领域内做深做广。中国有9亿农民,他帮助农民兄弟挣钱,然后再挣农民的钱。这两项特质最终成就了内地首富,并荣获“亚洲之星”(2000年度美国《商业周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等称号。
刘永好认为成功跟自己喜欢琢磨敢于创新分不开。他觉得,要创新,就要接地气,“鹌鹑大王、”饲料大王“的头衔,都很不“接地气”,新希望应该更好地与农民黏在一起。
“企业应该为农民打工:帮助农民工做技术服务是打工,提供金融服务、市场服务也是打工。应该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己建的猪舍里养猪,而由我们帮他们提供一整套服务。”
农民不会消失,但会成为现代农民:他们有家庭农场,有几百头猪或几百亩地,靠规模和技术搞生产,收益不比城里人差。他们会和各种机构、市场、政府有紧密的联系,不再是孤立的。
谈城镇化的时候,要谈城市规划,更重要谈怎么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益,使他真正富起来。像习总书记讲的一样,一个是强起来、一个是美起来、一个是富起来,怎么样在这方面做,大有文章可做。
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激励。这个传奇让每一个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
这位叱诧PC界的大佬,在年近七旬之际,毅然选择二次创业转行“务农”。
喊“农业兴国”的大佬很多,但真正将这一口号付诸实践的却不多,柳传志便是先行者。如今年近七旬的柳传志不甘清闲,在联想集团下创立专门负责农业领域的佳沃集团,开涉务农,并率先选择了从高端果业切入进入种植业。
70%以上的利润是归这个经营户的,这样龙头企业只占30%,因此这个账大概分多少我们做一年的试验已经算很清楚,农民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只有让农民的利益和目标跟企业一致了才能真正做好,这需要“流淌着道德血液”、有远见和情怀的城市工商资本。
联想进军现代农业并不是被人这样一刺激就做出来的。柳传志说,最关键的是看中农业的广阔前景和赢利空间。
柳传志表示,联想控股做农业,是为了“恢复中国人对中国诚信文化的信心”,所以他最看重的,是品牌。这个品牌,不仅是能让消费者信任的品牌,也应该是让农民信任和受益的品牌。
中国长江边一个亏空几万元的滩涂小村,35年间蜕变成村级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百亿村”。
很难想象,这一切诞生在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手中,一个复员的“三等甲级残废军人”手中,77岁的吴栋材,一手缔造了这个经济奇迹。
作为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一干就是35年。35年来,这位村官牢牢把握改革机遇,不断追逐梦想:“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年近八旬的吴栋材走向隐退。岁月流逝,他心中的共富梦想却丝毫未见褪色。
吴栋材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值得我们基层干部好好学学。如果没有与老百姓的深厚感情,是坚持不了这么多年扎根农村的,也干不成这么大的事!
对于“最美”这个说法,吴栋材面对记者时朴实地说道:“我只是一个本色的基层干部,造福百姓是我的天职,让村民过得更好是我最大的心愿”。
“发展经济是手段,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不仅要少数富,而且要大家富;不仅要眼前富,而且要长远富; 不仅要本村富,而且要带动周边富”。
住进了现代化的永联小镇,享受到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但在吴栋材看来,这些还只是面子工程。“现代化的农村,关键是要有现代化的农民。”他说,农民不仅要“洗脚上岸”,更要加速接轨“现代文明”。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详细]
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详细]
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