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最新:京城名媛赵欣瑜自曝离婚 分得600万财产

京城名媛赵欣瑜在微博宣布,自己于2013年12月31日在香港申请办理和叶选廉先生离婚手续,24年的婚姻宣告结束,她分得财产600万人民币。引发网友对真实性的质疑。[详细]

名媛正在变成“坏词”

曾经:中国名媛开着飞机为抗日募捐

“名媛”是带着香水味和珠宝气跳入人们脑海的字眼。它来自西方,但也能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踪影。清代李渔的《风筝误·艰配》中有“婵娟争觑我,我也觑婵娟,把帝里名媛赶一日批评遍。”而这个词大行其道还是在民国。 “名媛”成为对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的雅称,它和“名门闺秀”意义上稍有不同,后者深居简出,而前者一般会活跃在一些交际场合。

在作家程乃珊的畅销书《上海Lady》中,民国名媛有三大标准:1.名门之女;2.才貌双全;3.对社会对女界有贡献。后者又是重中之重。除了林徽因、陆小曼、宋氏三姐妹这名女子,书里最被推崇的是一位叫李霞卿的名媛,她最令人称道的是作为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亲自驾驶飞机环游美国,为中国抗日募捐。[详细]

如今:名媛频频“惹事”,蒙受“不白之冤”

而到了当下,名媛这个词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最近几年和名媛有关的事件,相当一部分和娱乐圈纠纷有关,而名媛在纠纷中展示出的犀利霸气也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给名媛自身招来不白之冤。2012年,某房产中介公司员工发微博自称被一位官太太及其身份为军人的司机殴打,并传了事发现场的照片。对比照片中的当事人,网友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这位“京城名媛”。但实际上该女士和照片中的当事人风格长相相去甚远,绝不可能是同一人。她自己随后也在微博做了澄清。可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联想,恐怕同该女士的名媛身份不无关系。对比过去,“名媛”词性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详细]

中国名媛们都有啥特点?

出身不凡:和权贵沾边是必须的


常万里孙女

不妨先来看看名媛这个群体。在中国被冠以“名媛”称号的女性中,要么具有强大的家世背景,比如一些“名媛”是前高级官员后代,要么就是生于富豪之家。也有一些嫁入豪门的女子,无论是全职主妇,抑或是参与夫家事业,都可顺理成章的成为社交名媛。此外,事业成功的女性一样可以进阶社会名媛。

名媛的日常生活可以从如下方面得到体现:“展示个人时尚风格”“覆盖主要的平面出版物和八卦专栏”“出现在城中大事现场并对此进行评论”“最热衷的工作——通过曝光私生活保持关注度”……此外,几乎所有社交名媛都热衷于慈善事业,慈善捐款或拍卖是最直白的方式之一。[详细]

爱搏眼球:太庙结婚声动天下

民国时代,名媛也曾是热词,但那时的名媛远不及今日名媛的高调。“最后一个名媛”章含之的婚礼由北大经济系主任陈岱孙先生主持,陈老宣布洪君彦和章含之结婚后,给宾客们发了喜糖就算完成了婚礼。

而新一代名媛可不错过任何吸引眼球的机会。2009年,某位名媛在太庙成婚,丈夫是一位美国银行家。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在不丹等地结婚的名人,档次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当天太庙由这位名媛包下,黑衣侍卫凡门便守,还有不少流动哨。而她的母亲送给她的卡地亚古董珠宝更价值连城,有人作出了3000万的猜测。[详细]

个性西化:身上穿了12个孔

名媛是活泼的、愉快的、精神焕发的、无忧无虑的,代表了年轻、自由、现代、实力与榜样。和老一代眉目含情、举止得体的“学院派名媛”相比,新一代名媛充满个性。她们有的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身上穿了12个孔;有的绰号“朋克芭比”,爱打扮,自称潮流创造者。更是朋友群中第一个将肤色晒成古铜色,并将头发染上各种颜色的人。而她们指甲上的特殊装饰也会站在潮流尖端。指甲修饰摄影师会帮她拍下照片,让其他女孩可以仿照。[详细]

职业冷艳:大多爱好艺术设计

名媛大多喜欢从事选择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作,至于原因,用其中一位名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家庭给了我强大的基础,让我不需要担心生计上的问题,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像摄影、文学、艺术、珠宝鉴定这种看似没用的专业。”

在这些名媛中,有的中学毕业后就进入英国中央圣马丁设计与艺术学院针织专业,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的个人品牌。对于这样的选择她称:“那是我从小的梦想。我有一个为国家做了那么多工作的爷爷,从小深知做人的标准和尊严,所以我认为自己更应该去做一些不功利的事,而不是因为赚钱或者其他的个人利益而活。”[详细]

善谋人生:一杯红酒跻身名媛

在名媛中,也不全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小姐,对新女性来说,力争上游是一辈子的信仰。邓文迪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样貌谈不上美,可头脑过人,照样改天换地。虽然已和默多克离婚,但二人的相识过程已是传奇。流传最广的版本是:邓文迪在香港办公室以一个出色的商业计划给默多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在香港,邓文迪闯进了默多克参加的一个晚宴,故意把红酒洒在了他的膝盖上。

默多克则在1999年10月对《名利场》杂志这样描述他们的相遇:1998年6月,邓文迪去伦敦出差,默多克邀请她一起吃晚饭,当时他是个刚刚分手的、孤独的男人,“我劝她多呆几天,那就是故事的开始”。[详细]

中国人对名媛的“负面心结”从何而来

现在的“名媛”更多带着暴发户色彩

民国时代“名媛”的流风余韵在1949年后进入了故纸堆。如今新富阶层沾沾自喜,“名媛”又成宠儿。古时认为“做官三代,方会读书吃饭”,没有几代世家之风的熏陶,是不会被称为名媛的。而1949年以后各阶级之间的差别消除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名媛”有了更宽泛的概念,基本上等同于富家女、官家女。而“官二代”、“富二代”又恰恰是社会争议最大的群体之一。

其实这和“名媛”最初的概念很像。根据美国社会学家T.Veblen的研究,“名媛”产生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当时出现一群不具贵族血统的新富阶级,因投资金融事业一夜致富,这些暴发户的妻子女儿为了向世人炫耀财富,身着华服出入社交场合,跻身上流社会,由于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贵族称谓,被统称为“名媛”。 也就是说,“名媛”追本溯源就带着暴发户的色彩,并没有纯粹的贵族血统。追古抚今,何其相似。 [详细]

“不干正事”是公众对新名媛的普遍印象

在北京,流传着一个“四大名媛”的说法。普罗大众之所以对“名媛”提起兴趣,最主要是因为一些“名媛”前高级官员后代的身份。人们认为这些过着奢侈生活的“名媛”与权力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且其中的一些似乎成天不干“正事”。此次在微博上晒出全家福的那位名媛,之所以被大众了解,是因为她自己曝光与某明星受辱事件有关。据新华网的报道:她向媒体曝光说,自己把该明星介绍给一位上海富商交往,而这位上海富商是有妇之夫。[详细]

“不劳而获”又“炫耀性消费”,老百姓自然看不惯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一本经典名著就叫《有闲阶级论》。书中提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提出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不管中外,现代名媛不是以什么“太太的文化沙龙”而著称,而和与奢侈品有关的时尚圈密不可分,就算是各种慈善晚会,也一定有名艺术品、名珠宝等助阵。

然而如果只是“不劳而获”又“炫耀性消费”,那么人们一般也就自然不会喜欢不推崇,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这种炫耀只会激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详细]

如果“不劳而获”又与权力相关,则更让人厌恶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中国,富有阶层兴起,消费社会到来,这就滋生了产生“名媛”的土壤。不可否认,一些被称为“名媛”的人热心慈善、举止文雅,颇有“民国范儿”、“贵族气质”,也不可否认一些“名媛”虽然奢侈,但花得钱也是干干净净的。但被人们关注的著名“名媛”,却往往让人对其背后的秘密充满遐想。如果这珠光宝气之下是权力的支撑,那么也难免不让人厌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