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凭什么让“重体力劳动者先延退”?

现行退休年龄符合生理科学依据

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是哪些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关于年龄的表述中,正常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就可以退休。也就是说,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是这些重体力劳动者和危险工种。 现有的《暂行办法》在考虑劳动者退休年龄的时候,是充分思考到了不同年龄劳动者对于不同工种的适应能力,才得出了这部分重体力劳动者和危险工种应该早退休的结论,这绝不是拍脑门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和科学依据的。而现在,延迟退休打算从这部分从事低端的劳动者开始,又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 [详细]

“国外经验”不适合中国现实国情

老龄化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而延迟退休也确实是一个全世界的趋势,各国都在努力推进,这点常被国内学者拿来作为在中国照搬此类政策的强大理由。但每个国家推进的条件各有不同。比如,欧洲有条件推进延迟退休,是因为欧洲的整个受教育水平较高,而大多数的劳动者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对于身体机能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所以欧洲现在推进延迟退休是有条件的。

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即将退休的50、60后那部分人群大多数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是以下的水平,从事的主要是低端的体力劳动。即便延迟退休,他们继续为社会创造附加价值也将很低。而对于在岗的体力工作者来说,只是将社会养老压力转移到企业承担。而对于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那些打零工者,即没有企业愿意雇佣,又拿不到养老金,对生活的影响将更大。 [详细]

大部分体力劳动者巴不得尽早退休

目前中国的现实是,体力劳动者普遍参加工作早,工作年限通常会长于脑力劳动者。部分人的工作环境不好,劳动强度又大,伤病也多,强制这些人群统一延迟退休,明显是不完善的做法。而体力劳动者中包括了大批企业下岗人员,他们巴不得早退休拿退休金。许多企业下岗人员自己谋生有了新的事业发展,有的却面临五大困境:缴纳逐年提高的养老保险金;赡养没有收入的父辈;负担子女升学费用;体质下降找不到工作等等。他们求职遇到四个难题:餐饮保安岗位限制年龄;家政保洁工资太少;重体力劳动体力强度大;技工类岗位又没技术。本来就已经没有工作了,延迟退休只会加重他们的困境,让他们感觉日子没奔头。[详细]

让体力劳动者延退是在“捏软柿子”

有专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决定在体力劳动者中率先推行延退政策,更像是“捏软柿子”,拿弱势的权益开刀。因为这部分人群尽管反对声浪很高,但并没有掌握话语权,也很难形成真正改革阻力。从他们入手,可以为日后延迟退休政策的全面铺开打下基础。[详细]

“重体力劳动者先延退”也难解实际问题

别拿“劳动力不足”来说事儿

支撑“重体力劳动者先延退”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现在中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明显不足。乍一看好像真的很有道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伪命题。健康原因所限,老年劳动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产业结构所限,服务业机会也不多,并且多数也需要好体力;知识水平所限,老年劳动者的工作可替代性强,很难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所谓利用他们的经验发光发热显然也不成立。

中国缺劳动力吗?根据当前的数据,缺大量年轻劳动力。可问题是因为对出生率的严格控制,年轻人比重会越来越少。而已有的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又受到城乡壁垒的限制,作为“城市的脊梁”却无法融入城市。同时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一无经验二无实用性专业知识三又没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打算而毕业就失业的。可解决这些问题,实在靠延长退休年龄解决不了。否则,只能让许多老人没有工作不说,还为了社保倒交钱,可直到死,可能拿到的退休金还远远没交的多。 [详细]

靠延退解决养老金缺口更是“杯水车薪”

在养老金缺口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学界认为延迟退休可以成为纾解社保基金缺口压力的一条通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给社保基金输血的可能。根据多位社保专家的测算,延迟退休年龄之后,每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约200亿元,而在目前1.7万亿元的缺口规模面前,这只是杯水车薪。一个简单的算术是,不考虑通货膨胀以及缴费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如果想靠延长退休年限来弥补养老金账户的巨大缺口,至少需要延长职工退休年限85年。[详细]

而延退“一刀切”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前关于“延迟退休”的报道就指出:理性地看,不论是现在遵照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执行的退休年龄政策,还是将来要统一延迟退休年龄,其实都属于“一刀切”政策。而这样的政策很容易制造新的社会矛盾。

比如,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进一步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当前我国每年有600多万的大学生要就业,此种情况下,年轻人就业市场必然出现“不公平竞争”或“拼爹”的做法,这对许多寒门出身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而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政策不管怎么执行,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机构或部门的领导及其班子成员,一定会达到退休年龄的最高值才退休,行政老化将是必然结果。[详细]

双轨制不除,别扯延迟退休

让体力劳动者多养几年公务员,合适吗?

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整个工龄以总的工资的20%比例来缴纳。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政府替公务员退休金买单日益变得不可持续。政府2010年向退休公务员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18亿元人民币,达GDP的5.4%。这个数额还在不断增大,但体制内始终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从这个意义上,延迟退休意味着让体力劳动者多养几年公务员,这难免产生政府“继续剥夺被剥夺者”的观感。 [详细]

废除双轨制,相当于延迟退休14年

设想一下,假如取消目前不公平的养老双轨制,将之变成一种全民平等参与的养老制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按个人8%、单位20%的比例缴费,那么保守估计,约4000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每人每年2.5万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将缴费2800多亿元。

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结果,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由此可见,靠延迟退休来解决巨额空账难题属于杯水车薪。而废除双轨制实现养老并轨所节省的资金相当于退休年龄延迟14年。[详细]

延迟退休应是“最后的选择”

受通货膨胀、计划生育、人口寿命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养老制度并轨之后,养老金仍然可能会存在亏空。但2011年中央财政收入达10万亿元,国企利润2.25万亿元,财政收入年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央政府现在应有足够财力来应对养老金空账危机。

延迟退休关系到所有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影响巨大,除非万不得已,不然不应推行。如果养老金并轨、国企提高红利上缴公共财政以填补空账之后仍然存在亏空,那时再讨论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民众对此政策的接受度相比目前会大为增加,反对者质疑者也会大为减少,政策推行难度将会大大降低。 [详细]

任何改革,都不应违背公平正义

平心而论,此次关于“重体力劳动者先延退”的报道中,媒体解读多少有故意放大或断章取义之虞,但明显展现了公众巨大的改革焦虑。从延迟退休最初论证时开始,民众就普遍忧心此项改革会产生保护既得利益者、剥夺弱势群体的效果,正好与改革设计的价值指向相反。原因说到底,就在于这项改革是建立在双轨制造成的社会不公与社会断裂的基础上的,无论设计者的初衷如何,客观上都是对后者的默认和遵从。

双轨制改了多年,但“仍未有明确时间表”。这个逻辑上在先的改革不但没有先推行,现在看来,连跟上延迟退休的节奏都相当勉强。这其实也预示了延迟退休到底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推而论之,今天已经不是“只做,不争论”的改革初期,如果一项改革只论实用性、而不能在正义性和公平性上站得住脚,那么它能走出多远还真令人忧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