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谁将总理逼到“刀刃上”?

这些年,抛给总理的敏感问题很不少

根据统计,过去数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时长从一开始的一个半小时延长到两个半小时。不仅发布会时间延长,总理们也更加主动要求回答问题,面对媒体的态度也更开放。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夕,对西藏问题的提问特别多,13家获得提问机会的媒体中,美国有线新闻网等5家媒体的记者都提到了西藏问题。当年路透社还提了一个有关人权的问题。2012年,藏人自焚、王立军事件等问题被抛出。过去被视为禁区的政治体制改革等敏感问题也屡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出现。[详细]

为什么总是外媒“在捣乱”?

从过去16年三任总理记者会的提问分布来看,超过一半的提问机会给了外国媒体,美国、英国、法国的媒体提问次数位居前三名。可见,总理记者会的提问机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有所倚重,而一些敏感问题往往也正是由他们提出。最著名的案例当属2012年,路透社记者在向温家宝提了关于“王立军事件”的问题。温家宝在回答中严厉批评了重庆市政府,第二天,薄熙来的重庆市委书记一职被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由现有国际传播格局决定的:中国要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当然不能摆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有传播格局限制。其次,总理记者招待会一开始的设立初衷,更多的是为了招待国外的记者,让其了解我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详细]

大陆媒体也开始尖锐起来

这几年,中国大陆的媒体也越来越“不甘示弱”。2012年,一向“主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向温家宝提问:“您个人觉得吴英到底该不该被判死刑?”,就立刻引起现场一阵骚动。而去年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记者也向他提出了关于劳教制度的问题。

敏感问题,他们怎么问?

一般都是“花言巧语,绵里藏针”

通常,记者的提问都是由序言和提问两部分构成。这如同日常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有对象吗,这是“提问”,提问前陈述的“花言巧语”就是问题中的序言部分,创造有利环境。一个中性序言的作用仅仅是设定对话环境,让问题得以跟随。但一个暗藏玄机的序言,却可以制造一个具有攻击性的语言环境,也因此更容易激发精彩。

1998年朱镕基总理的记者会,当时来自俄罗斯的一位记者提出,“有人讲,因为您不像有的中国领导人在前苏联留过学,所以也许您当总理后会在中国对俄罗斯的态度方面带入一些新的内容。”提问虽然有点迂回,但“挑战”还是明显的。 朱镕基回答说,“我在上届政府担任副总理主要负责经济工作,外交管得很少,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会有任何的变化。” [详细]

也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记者的提问风格都是含蓄的,一些欧美媒体喜欢直来直去。 还是在1998年朱镕基总理的记者会上,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问:“您是否支持在中国实行民主选举,以及中国何时能实现民主选举。”外国许多媒体及舆论都认为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

朱镕基答:“您提出的关于民主选举的问题我当然是表示赞成的。”随后他紧接着说:“当然在政府机构进行民主的选举,包括选举总理和主席,这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我想这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来进行……对何时实现这种选举,我现在难以预言。”[详细]

敏感问题自有一套提问规律

如果分析这些这类敏感提问,可以总结出一套提问规律:把中国的问题归入西式价值体系,再把一个判断拆成零件来提问,叙述过程又隐含另外的判断,以示你的“问题”。这其中既有逻辑圈套,也有敏感案例,可谓“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被设计好的语言陷阱。[详细]

总理们都是应对敏感问题的“高手”

朱镕基:慷慨直言,圆融激扬

在朱镕基五年的总理生涯中,面对境内外媒体不乏尖锐的问题,他以敢于直言的雷厉作风,深得媒体赞赏。2000年,有记者问他对台湾“大选”的看法,朱镕基强硬表态:“台湾的选举是地方性选举,是台湾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不想干预。但是我们必须讲清楚,不管谁上台,绝对不能搞台湾独立,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都不能允许。”

而在涉及到个人前途的表述中,朱镕基的表达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2001年的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退休之后做什么”时,朱镕基说:我在1998年的时候就讲了,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还是这样,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温家宝:精度表达,感性政治

温家宝总理的记者会,即使用再挑剔的目光去“排雷”,我们也很难看到什么差失。他的严谨不仅表现在他理性的逻辑上,还表现在精准的修辞上,哪怕最细微的用词,也表述得很精确到位。2012年,在回答法新社记者针对藏区僧人自焚现象的提问时,温家宝的回答坚定明确:“我们不赞成用这种极端的行动来干扰、破坏社会的和谐。年轻的僧人是无辜的,我们对他们这种行为感到十分沉痛。”用词之精准,可谓滴水不漏。

此外,温家宝总理也是演绎“感性政治”的高手。他喜欢借诗抒怀言志,也曾以此回应敏感问题。2004年的记者会上,台湾《联合报》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台湾要举行“大选”和“公投”。温家宝引用了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诗句作答:“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他还引用另一位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李克强:果敢自信 化险无形

记者和总理在某些“敏感”话题问答上的“博弈”,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攻防战”。去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初登场的李克强展现了他坦率果敢的个性和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并且充满智慧和自信,赢得广泛好评。

美联社记者问他:“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现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李克强一句你是“有罪推定”的回复,赢得现场满堂掌声。美联社记者的这个提问,机锋暗藏,攻击性极强。问的是“是否会停止”,实际上却是说中国正在对美国进行黑客攻击,“诱”你上钩。只是他碰上了当年北大法学专业的高材生,李克强随意挥洒之间化险招于无形。

而香港《南华早报》记者提问李克强时颇有深意的问:此次改革是不是你理想的方案?李克强的回答同样富含深意:“凡事想要做成的话,总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可能的选择。”妙问引出了妙答,这一答,让新任总理显出了成熟政治家的一面。

有时候,副总理也会“帮腔”

总理记者招待会,一般只有总理本人出席。但逢换届年,其也会邀请所有的副总理参加。这也是每届总理在五次记者招待会中可以“求助场上嘉宾”的唯一机会。尽管在通常情况下,副总理一般不回答问题。

1998年的记者会上,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问朱镕基关于两岸经贸关系以及辜振甫何时“登陆”的问题。朱镕基在简要回答之后特别提出“关于辜振甫先生访问的问题,我请钱其琛副总理介绍一些情况。”

钱其琛在回答中表示:“辜振甫先生表示要来访问,海协已经表示欢迎。据说台湾方面还要派其他人员预先来商量,我们也欢迎。”

针对副总理的唯一提问出现在2008年的记者招待会上,德新社记者曾专门向时任副总理李克强提问,“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您是否可以简要地谈一谈您的政治理念和信念?”

这个问题被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以“今天是温总理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为由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