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2002
“搜狐视线” |
|
|
一张前所未有的企业告示,一些闻所未闻的招聘遭遇,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招聘现象。是企业在自我作秀还是众企业姿态的昭示?是高校教育遭遇市场的狙截还是中国企业在用人方面逐渐走向成熟?是现在大学生高分低德在蔓延还是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太苛刻?
企业招聘面临怪圈,学校教育遭遇市场质疑,搜狐视线系列话题关注2002年应届生求职。
|
现象I 企业作秀:炒作还是姿态? |
--从“北大清华学生免谈”说起 |
又是一年的招聘季节,今年的大学生招聘以往年有些不同:在3月3日举行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有外企公然贴出告示“北大清华学生免谈”,一时引起哗然。
这让人想起几天前同样发生在北大清华的“封杀企业”事件,两件事如出一辙,只是事件的主角对调了。 |
互相清扫为哪般? |
|
也谈谈“清华北大免谈”
在3月3日举行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家名为“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单位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标牌,引得不少应聘者驻足观望。>>详细
|
“这纯粹是炒作,是典型的炒作--别理它。”北大BBS上的许多同学都这样认为。
北大经济学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人才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企业和学生都有相互选择的自由,如果当初招聘时企业公司承诺得很好,而实际工作后发现并非如此,或者觉得这份工作不合适,转而跳槽是很自然的事。当然也有个别的学生以企业作为自己高就或出国的跳板,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是那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是人人如此。”
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吴沁玫说:“过去公司曾用过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但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他们会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浮躁而不务实。”
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卢林表示:这件事只不过表明这家美国公司更坦率、更务实,可以说是道出了不少用人单位的心声,他承认不要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的做法在用人单位中比较普遍。
|
|
公司拿招聘“作秀” 400简历遭毁弃
招聘会当天下午4点刚过,在国展一号馆空空如也的展台前,我们不断找到被抛在地上的学生简历。另外一家企业甚至把应聘回馈表也“遗忘”在了展台上。>>详细
|
一位据称是昨天负责招聘的女士接受记者的采访。她表示:简历太多了,当时进行了一些筛选,多余的就扔掉了。“我们只要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因此,许多不适合的简历就没有必要带回来,以前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让一些打着招聘名义,实为作自身宣传的企业无机可乘,北京大学对他们采取了封杀政策。另据了解,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最近也将相继推出供需见面会,已有多家“作秀”的用人单位被这些学校封杀。>>详细
|
搜狐视线:这是一个作秀的年代。事件要哄抬,人物要炒作,连企业自己都得自个儿攒吆喝。可是吆喝得适度,过分的搔首弄姿非但难达目的,损了自己的公信度,还伤了大家的心。太不划算。 [我看“企业利用招聘作秀”] |
|
案例与声音 |
举例一:北京某名校毕业生林某,中文系本科,文采颇佳,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学生党员,同时在在校期间考得了驾证和会计证。面临毕业,林却愁容满面,简历寄了不少,却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爱的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这样上下不着的境况在很多毕业生身上都发生过。是大学生的要求太高,还是企业的条件太苛刻?
|
|
举例二:某著名外企招聘技术支持:男,名校硕士以上;年龄26岁以下;英语6级或同等水平,口语良好;北京户口;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举例三:成都市最后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进场挑选人才的单位提供了1千余个职位,但绝大多数都要求“硕士以上”。甚至是招聘可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博士生……>>详细
|
从各地人才市场传来的消息表明,招聘单位的门槛越抬越高,本科学历如今已是进入人才市场的最低资格认证,“非硕士博士不要”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包括一大批并不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职位,招聘门槛同样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连门卫工、擦鞋工也非要大学毕业不可的事。
求贤若渴是多数用人单位的本意,但也不排除一定的虚荣、虚热成分搀杂其中,“哄抬物价”。究其原因,大概与某些单位盲目地以本单位有多少硕士博士为荣有一定关系,希望以此来提升企业形象,提升领导者“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的知名度。
|
搜狐视线:也许例子比较极端,可在我们周围并不鲜见。企业需要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才为己所用,而不是一件华而不实的衣裳。这有点象结婚找对象,两人对路才能长久。这对找工作的学生也同样适用。 [我看“企业利用招聘作秀”] |
|
反思:作秀非良计
目光需长远 |
某企业: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属于欠成熟产品,进入企业后还需要1—2年的培训期,企业需要承受较大的投资成本,所以,大多数的企业往往更愿意接受那些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
某高校:现在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学校理论课过多的问题。简单的讲,就是理论课过多,实践操作课太少。可是没有相当储备的理论基础,学生出社会后很快又会后劲不足。面对市场变化,学校应该适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好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应用人才的顺利对接。
|
搜狐视线:一边是用人单位的“哄抬物价”,一边是学历含金量的稀释,两股力量加到一起,造成企业找不到招聘人才的自身定位,被聘人员也找不到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双方都被一种不真实的东西蒙住了眼睛。 [我看“企业利用招聘作秀”] |
|
编后:企业情急为作秀自己画脸,学校自恋怎想到孩子难嫁。
无论炒作还是姿态,远离学校“众叛亲离”决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上策;而学校如果背离了市场规则关门施教也终将被市场淘汰。
希望企业作秀是一场闹剧,也是一个警醒,企业和学校都能在反思后给自己重新定位,顺利完成彼此使命的对接。
女性应聘一直是职场永恒的话题,2002年求职的女性又有哪些不同的经历和困惑?敬请关注3月21日(周四)应聘2002之现象II:女性求职面面观。[策划/编辑:小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