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从玉华 王尧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说,2003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率7%左右”时,广西民营企业家王祥林委员的心里,打了一串问号———
为什么去年GDP增长8%,经济形势一片叫好声,今年预期GDP目标却是增长7%,不升反降?为什么咱广西的GDP目标增长8%、内蒙古、西藏的GDP增长目标是10%、12%,天津是11.5%,北京是9%,均高于国家的GDP增长目标7%?
7和8就差一个数,可就这个数,对同在人民大会堂听报告的北大教授厉以宁委员而言,就意味深长。
厉以宁说,影响GDP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投资、消费、出口,今年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形势不错,但出口不容乐观。
不久前,一份《200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在经济界流传。该报告称,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释放,5年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发行6600亿国债,政府的直接投资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至两个百分点。
今年的国内环境也显得很特殊。十六大为民间投资的增长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民间投资将成为各种投资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今年,城乡居民的消费亮点将在加速升级换代中体现。更多质优价廉的家电产品会更快地进入农村家庭,扩大家用电器的消费将成为农村消费的热点。汽车、住房、通讯、旅游、教育仍然将是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城市居民整体生活,继续由生存型消费方向向发展型消费方向加速升级。“让人最担忧的是今年的出口。”厉以宁说,出口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不是中国自己所能掌握,比如一旦海湾发生战争,石油价格就会飙升,而我国又是石油进口大国,能源紧俏势必影响到出口。
他还特别强调,国家将GDP增长目标从8%调整到7%,说明我们的政府更务实、更谨慎了,考虑了国内经济实力和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要单纯地求高指标,而应持续、稳定、健康地增长。
厉以宁对“中国只是数字上的大国”、“中国GDP有10% 20%是无效成本”等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中国的统计是可信的,也许国企GDP的统计略有夸大,但也是有限的,顶多有10%的水分。而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块是“干货”,掺水的成分很少,甚至还有很多没有统计进来,比如我国家庭保姆在1000万人以上,创造了大量的GDP,但算GDP时没办法统计出来。
至于为什么地方的GDP增长目标全部高于全国的增长目标,厉以宁认为,这涉及到重复计算问题,如跨省经营的公司,异地统计就会导致重复计算。
邱晓华表示,各地有可能对价格因素估计不足,执行国家统计标准不够严格,有出现高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