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 |
刘华清 |
49岁的江西省上饶市原市委书记、市长余小平于8月26日凌晨突然在家中自缢身亡。据称,余小平是建国以来首位在任上自杀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他的死在上饶乃至江西引起极大的震动。
余小平为什么会自杀?若按民间种种传闻及大多数网友看法,余小平是畏罪自杀或畏过自杀--涉嫌金钱女色,少数了解余小平的网友则认为,余小平是畏难自杀--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工作狂而不堪重负?还有,不管是什么原因,余小平该不该自杀,他有没有自杀的权利?显然,我们的社会是不认可余小平自杀的,认为余小平自杀是对组织、对公众、对家庭、对个人不负责的行为。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江西有关领导评价余小平自杀时,一方面强调是个人行为,一方面表示,干部不能一死了之,有问题可以交待问题,有委屈可以反映。
然而,长期从事自杀危机干预研究的心理学家丛中、刘华清则认为,中国每年有20-30万人自杀,自杀未遂者的数量是自杀者的10-20倍。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客观认识余小平自杀的深层心理,不能认识自杀行为的某些合理性,不能树立尊重生命价值、尊重个体选择权的生死观,我们的社会不可能施行有效的自杀危机干预,阻止下一个余小平自杀。
搜狐新闻中心特邀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中国最早从事自杀危机干预研究的人之一、北京回龙观医院刘华清副主任医师9月4日18时作客搜狐聊天。
观点提要:
余小平自杀可排除精神病导致的自杀。精神障碍导致自杀是他自身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够清楚地进行判断和控制,比如说在幻觉或者在妄想的支配下出现这样的行为。而无精神障碍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现理性自杀和激情自杀。激情自杀也叫冲动型自杀,就是一两个小时之内突然自杀,就是工作生活都正常,但突然受到挫折或者遭遇不幸打击而自杀,此前无自杀自杀。理性自杀则经过一段时间计划准备的自杀。
余小平属理性自杀。他是一个工作狂,性格追求完美,当他完美的愿望受到影响不能够实现的时候,他会在心理承受很大的打击,就可能会出现自杀的行为。即使他确有经济问题,那么自杀行为肯定是通过心理危机实现的。
追求完美的人为什么容易自杀?追求完美的人,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状态差距远大于一般人,如果他坚决站到理想自我的状态,否定现实自我的状态,就会出现对现实自我的不接纳甚至憎恨,这样心理内部的矛盾就不可能协调,最终导致心理内部崩溃,就会出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关于自杀有某些合理性
站在社会及他人利益的角度怎么指责自杀都是可以的。但是一个人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家庭活着?过去的时候,我们强调每个人只有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时,他才是好人。而不管这个人内心在做这些事情当中多么痛苦。如果强调群体是为了尊重群体,那么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如果我们不尊重个体,那么尊重群体就成为一个空的概念。如果我们尊重群体的利益,实际上应该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幸福的感受和生存权力的问题。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没有可能赖活就不如好死?这是生死观的问题。公认的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救死扶伤,让每个人活的更幸福、长寿。
在这样根本的价值取向同时,个体出现活着不如死了,这时候我们不去指责他,我觉得是更人道的。人们追求生存不仅是心跳,而是生存的幸福感。人还是有权力在个体实施死亡的行为,虽然我们整体上不提倡这样做。
余小平是否有自杀权力。如果我们承认人有生存权,那么就应该对等的认为他有死亡权,如果都有这样的权力的话,余小平领导干部,首先他是人,他应该有这样的权力。从理念上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生存权和死亡权,当然死亡权不光是自杀,还有安乐死也牵扯到死亡权。
关于自杀和自杀干预的立法问题,现在从国家法律上来讲,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干预自杀,但明确规定了不可以帮助自杀。法律精神实质上是不鼓励人自杀的,是鼓励人救助的。但我希望立法肯定个体选择生死方式的权利,并对自杀权利与安乐死权利进行限制,比如欲实施自杀与安乐死个人的听证会。
但我希望两方面都去做,一方面我们会去救助自杀者,这方面我们会建设的更好一些。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一个人他有自己自杀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生命。
余小平自杀从侧面验证中国自杀研究和干预的重要性,当我们温饱实现的时候,当我们老百姓可以接受心理卫生服务,而领导为了维持公众形象而不能公开进行这样的服务,西方高官除了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医生之外,还有自己的心理医生。
生命是本能,尽管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在非常困难的时刻出现过一次甚至多次自杀的念头。但是每十万人只有二百人去实施自杀,其中大约70%的人自杀之前有先兆,而且没有一个人为自杀去自杀,而是由于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摆脱不了的痛苦时才去自杀,这就是我们预防自杀、挽救生命的工作基础。
主持人说:近日江西上饶市委书记、市长余小平的自杀成为媒体一个热门的新闻,网友对此也是议论纷纷,大部分人认为他可能是畏罪或者畏错自杀,少数人认为他追求完美,工作过于疲劳承受不了自杀的。到底为什么自杀?正好9月10日是“首次世界预防自杀日”,我们一个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另外探讨一下余小平自杀的原因,今天很高兴请来了两位心理卫生的专家跟网友进行交流,一位是北大的丛中教授,一位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刘华清大夫。首先请两位做一下自我介绍。
刘华清说:我是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的大夫,我从93、94年开始关注自杀研究,在这方面我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而且在国内的科技文献上发表过10篇左右的文章,我也在大众的科普杂志做了许多自杀个案的心理学家的点评,对于预防自杀以及如何干预有心理危机的人有一些经验,
丛中说:我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工作,本身是精神科医生,现在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我们接待来访者当中,有一些是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们会出现一些自残、自杀等状况,其实看正常人当中也会有一些自残的行为,脑子里面出现自杀的念头也是生活当中常见的,我会从心理治疗和心理形成机制的方面,跟网友一同讨论关于自杀的心理问题。
1. 余小平自杀是不是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
余小平自杀可排除精神病导致的自杀。他是一个工作狂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当他完美的愿望受到影响不能够实现的时候,他会在心理承受很大的打击,就可能会出现自杀的行为。即使他有经济问题,那么自杀行为肯定是通过心理危机实现的。
追求完美的人,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状态差距远大于一般人,如果他坚决站到理想自我的状态,否定现实自我的状态,就会出现对现实自我的不接纳甚至憎恨,这样心理内部的矛盾不能协调,最终导致心理内部崩溃,就会出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主持人说:据媒体称余小平自杀是建国以来首位在任的地级市委书记的自杀,网友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就是像这样的高级干部他生理和心理都应该挺成熟了,他的自杀不应该是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请心理专家聊这个问题合适不合适?
丛中说:余小平自杀大家非常关注,从我个人来讲,我不想对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说三道四,从感情上不想这样分析别人,尽管我们今天还要讨论这样的话题。再有我们对余小平自杀原因是一些推测性的想法,我们跟网友一样,我们没有更多拿到分析他原因的客观资料,所以我们今天在这儿谈也只是一些想法。
丛中说:一个人出现自杀的行为别管是干部还是老百姓,大家都会关注这个事情发生,也希望自杀是最好不要发生,真正发生之后人们就想假如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导致他自杀的出现,我们就会想办法当初做哪些事情可以避免他自杀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关注一个人自杀的事件,我们希望当初能够帮助他。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生命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非常珍贵的。
丛中说:如果珍贵的生命被自杀终止的话,人们会非常沉痛和惋惜的。余小平是市委书记,是公众人物,他自杀比老百姓自杀(一般人自杀)更值得关注。但领导他首先是人,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推到领导位置上就不把他当人了,不肯把他再落到老百姓一般水平上来的话,对他也是不公平的。
丛中说:虽然他是领导,但讨论他自杀原因的时候,我们宁愿把他当成老百姓考虑。就现有的材料来说,我们排除精神病导致的自杀。大家会考虑,没有精神障碍的正常人会不会自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完全可以的。正常人心理上也免不了有毛病。现在看他余小平工作的特点,他是一个工作狂和追求性格完美的人,虽然不是精神障碍,但使他在工作当中达不到他完美的时候,心理内部的挫折感会特别强烈,而这种挫折感让别人看不到,而他自己会感受的特别明显。
丛中说:当他完美的愿望受到影响不能够实现的时候,他会在心理承受很大的打击。而这样的打击别管他是市长或不是市长,一个正常的人,某一个性格的特点受到打击,就会出现自杀的行为
主持人说:导致余小平自杀的心理危机怎么产生?自杀有冲动自杀和有计划的自杀,导致一个人的自杀也有偶然的因素和必然的因素?
丛中说:人格上的过度追求十全十美这是余小平自杀素质性的因素,一直都有。工作压力大是近期阶段存在相对长的因素,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东风一到就会出自杀。而自杀前几天出现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是临时性的因素,
网友:余小平是经济问题自杀,而你们竟往精神问题上扯。
丛中说:目前我们没有得到他有经济问题切实的证据和依据。就算有,经济问题是经济学范畴的问题,而自杀是心理问题,我们谈自杀只从心理方面谈。
主持人说:经济问题会不会导致精神上的崩溃?
丛中说:如果他是一个植物人就没有办法导致他自杀,经济问题导致自杀这样的行为肯定是通过心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讨论心理问题。
2. 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是或者说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容易自杀?追求完美的人,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状态差距远大于一般人,如果他坚决站到理想自我的状态,否定现实自我的状态,就会出现对现实自我的不接纳甚至憎恨,这样心理内部的矛盾就不可能协调,最终导致心理内部崩溃,就会出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网友: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是容易自杀?或者说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是不是更容易自杀?中国问题成堆,作为市委书记的余小平抱理想主义是不可能的。
刘华清说:我们说追求理想完美的状态是从他性格上判断,而不是从他信仰和政治觉悟,人的性格会有一些内部的冲突,比如说现实自我的状态和理想的自我状态,这是自身两个方面的认识。我现在无论多么好的现实状态,离我理想状态还会相差很多,尽管做市委书记,别人看已经很不错了,但自己内心可能认为还不是离自己状态还差很远。
丛中说:如果站在现实这一边,仰望理想,但允许自己目前的不完美,允许自己达不到理想的状态,能够接纳自我的现实状态,也不会有强烈的心理冲突。而相反,在有这么大差距,如果他坚决站到理想的状态,否定自我现实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的不接纳,自我的憎恨,这样心理内部的矛盾就不可能协调。
丛中说:我特别希望能做的更好,我们努力过了,而我们的能力却不能够把所有最好的理想达到,而且我们理想在进一步提高,我们就看到我们离理想的距离差距更大,这时候内心冲突也会增大,还会导致总有一天叫心理内部崩溃,支持不住了,就会出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我咨询过一个名牌大学大一学生,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起初目标是大学四年双学士,后来又想尽快拿双博士其甚至更高,把课间时间都用来学习的结果是多门不及格,一度心理崩溃,自杀未遂。
刘华清说:我想余小平在自杀死亡特定的时刻他一定是太痛苦、太挣扎了,他所处于的心理事件不能忍受痛苦的限度了,所以想死亡。
3. 如何区分有无精神障碍的自杀?精神障碍导致自杀是他自身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够清楚地进行判断和控制,比如说在幻觉或者在妄想的支配下出现这样的行为。
而无精神障碍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现理性自杀和激情自杀。激情自杀也叫冲动型自杀,就是一两个小时之内突然自杀,就是工作生活都正常,但突然受到挫折或者遭遇不幸打击而自杀,此前无自杀自杀。理性自杀则经过一段时间计划准备的自杀。
主持人说:如果把自杀分为有精神障碍的自杀和没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是不是可以说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是在错误意识误导下自杀,而没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是非常冷静、清醒的自杀?
丛中说:有精神障碍导致自杀是他自身对自己行为不能够清楚的进行判断和控制,比如说在幻觉支配下,他可能从窗口跳出去,或者在妄想的支配下出现这样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不能够清楚的进行判断,因为他内心已经出现了精神病的状态,他的自我判断能力、行为控制能力是降低的,这时候导致的自杀往往是他自己不清楚的。而正常人出现自杀的行为不全是理智型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现激情的自杀,所以理性自杀和激情自杀在正常人当中都可以看到。
主持人说:下面问题请刘大夫回答一下,从余小平事情披露的信息来看,他应该不算激情的自杀,好象是做了一系列准备自杀的。您能发表一下您的看法,这种激情的自杀和有预谋的自杀有什么区别?
刘华清说:刚才提到了激情的自杀和理性的自杀,我们在专业上有专门的术语就是冲动型自杀和非冲动型自杀,冲动型自杀就是1小时之内或者2小时之内突然自杀,就是在2小时之前工作生活都正常,但突然受到挫折或者遭遇不幸打击而自杀就是冲动型自杀。但余小平自杀通过披露的信息介绍好象是早有准备,我们研究自杀是围绕怎么预防,给他一些更多的帮助。
4.余小平是否有自杀权力。:如果我们承认人有生存权,那么就应该对等的认为他有死亡权,如果都有这样的权力的话,余小平领导干部,首先他是人,他应该有这样的权力。从理念上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生存权和死亡权,当然死亡权不光是自杀,还有安乐死也牵扯到死亡权。
主持人说: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余小平是否有自杀权力的问题。省委说如果有什么问题不能一死了之,一死了之是推托责任。网友也认为自杀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是不会自杀的。作为高级干部,他有没有权力选择自杀?或者自杀作为个人行为能不能成立?
丛中说:作为高级干部从干部管理方面会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干部升迁、职务的改变,这些已经都是他上一级的组织部门会对他进行管理。所以做高级干部的时候,生活状态包括任职的工作性质已经不全在自我手里把握了,而且一个干部是共产党员,把一切都献给党了,站在这个层面上指责一个干部自杀是合理的。
丛中说:但我们今天讨论还是把他当人,作为一个人,无论领导干部还是老百姓,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既然是领导干部跟老百姓是平等的权力,我们可以讨论老百姓有没有自杀的权力,然后我们再看余小平有没有自杀的权力。
丛中说:每个人都有基本权利,比如生存权,这是谁决定个体生存,是社会决定还是政府决定,还是哪一个党派组织决定,还是家庭成员(父母、孩子、亲人)?我现在理解是决定一个人有没有生存权,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是一个伦理价值判断的问题。
丛中说: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表现为一个地区亚文化的现象,这样一个亚文化的理念应该把这个权力赋予谁?如果大家认为每个人有生存权的话,这个权力应该赋予谁?谁应该具有这样的权力,应该给每一个个体,每个个体有处置生命生存的权力,同样也有处置终止自己生命的权力。
丛中说:如果我们承认人有生存权,那么就应该对等的认为他有死亡权,如果都有这样的权力的话,余小平领导干部,首先他是人,他应该有这样的权力。从理念上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生存权和死亡权,当然死亡权不光是自杀,还有安乐死也牵扯到死亡权。
丛中说:过去的时候领导干部找对象和结婚都是组织上管起来的,如果用过去管理方式看待现在余小平自杀,应该追究干部管理部门责任,就算追究也不是法律责任。我们并不希望干部所有的行为都组织管理和负责。
丛中说:这是我们老百姓的问题,我们老百姓太神话我们的领导干部,把他们推到神仙非人的高度要求他们不可以出现任何的问题。这样是非人性化的对待我们领导干部。我们老百姓这样要求使不切实际的。希望大家将来还是把领导干部跟我们群众,在我们群众心理也放到一起。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要脱离群众。干部管理部门首先在尊重法律对公民要求基础上进行干部的管理,而不能超越法律,管的太多,从这个角度讲,行政管理部门不可以去管一个人的合法权益的事情。
丛中说:行政责任是他愿意追究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认为行政部门对余小平自杀不负任何的法律方面的责任。我们主张越来越人性化对待干部,包括干部管理。更多是让干部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把干部行为当成个人的行为更人性化,而不是当成组织行为,或者违反组织规定的行为。
5.关于自杀有某些合理性
站在社会及他人利益的角度怎么指责自杀都是可以的。但是一个人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家庭活着?过去的时候,我们强调每个人只有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时,他才是好人。而不管这个人内心在做这些事情当中多么痛苦。如果强调群体是为了尊重群体,那么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如果我们不尊重个体,那么尊重群体就成为一个空的概念。如果我们尊重群体的利益,实际上应该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幸福的感受和生存权力的问题。
刘华清说:我想从比较小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看到死亡,有人说这个人比较懦弱,没有勇气面对死亡,当自杀的时候我们就想一句话,既然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从这个角度讲不是非常懦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市委书记正好是一个中年人,他有妻子,而且也有儿女,还有他的家庭(父母),就是叫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一个人走了没有痛苦和烦恼了,但另外他留给家庭的痛苦和创伤是持久,是一辈子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不应该自杀。
主持人说:但他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家庭活着?
丛中说:余小平自杀带给家人多少创伤,让他们过中秋节每年都会痛苦和难过,从社会其他人角度来讲,大家可以拼命批评余小平是一个不负责任,不照顾妻儿、父母感情的人,对家人都不负责任,对工作也不负责任,我们站在社会及他人利益的角度,我们怎么指责自杀都是可以的,但这里面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人活着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丛中说:过去的时候,我们强调是社会、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每个人只有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奉献给妻子、儿子、父母的时候,他才是好人。而不管这个人内心在做做这些事情当中多么痛苦。如果是尊重群体,那么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如果我们不尊重个体,那么群体就成为一个空的概念。如果我们尊重群体的利益,实际上应该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活的幸福和生存权力的问题。
网友:社会对自杀应该有包容性,我们如何理解一个人自杀呢?
丛中说:前面我们说一个人有自杀的权力,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对人都是尊重的,我们对他采取自杀的行为就可以宽容的对待。站在个体的内部看理解他,而站在亲人和社会方面就不理解他,我们应该从更多的角度看来,不应该光一味的指责他。
6.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没有可能赖活就不如好死?这是生死观的问题。公认的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救死扶伤,让每个人活的更幸福、长寿。在这样根本的价值取向同时,个体出现活着不如死了,这时候我们不去指责他,我觉得是更人道的。人们追求生存不仅是心跳,而是生存的幸福感。人还是有权力在个体实施死亡的行为,虽然我们整体上不提倡这样做。
主持人说: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没有可能赖活就不如好死?比如我看的电视剧,前任的公安局长要自杀,而后任的公安局长名知道但却不阻止。他也进监狱了,唯一寄托就是儿子,但儿子却因公殉职了。可以说他根本没有想活的理由了!
刘华清说:刚才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通常看到他生活质量比如慢性疾病或者长期的受煎熬,这种痛不欲生的时候,比如晚期的癌症患者,比如西方国家像荷兰就有安乐死的法律。经过我们现在心理方面的治疗,药物的治疗以及社会上的支持,我们这些痛苦会随着时间而流失,我们经常可以说,时间可以疗伤。
丛中说:我觉得一个人当时决定自杀,他有当时的理由,而不能用换了时空后来的时空来证明当时是错的。这是一个判断的问题。他觉得自杀是一个权力,谁有权力剥夺我自杀的权力,如果谁有权力剥夺我自杀的话,就存在了人与人不平等的问题。这里有价值取向的问题,人类有一个根本的取向,就是让人类繁殖的越来越多,活着越来越长。
丛中说:这是大家公认的根本的价值取向,为什么有治疗机构出现,就是救死扶伤,如果我们认为每个人都会死掉,我们不主张人类发展是越来越健康,活的寿命越来越长,活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坚持这样一个根本的价值理念,就会出现我们不去救任何的病人,我们也就不再干预任何自杀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价值理念。总体上人类还是弘扬让每个人活的更幸福、长寿。
丛中说:在这样根本的价值取向同时,个体出现活着不如死了,这时候我们不去指责他,我觉得是更人道的。人们追求生存不仅是心跳,而是生存的幸福感。如果他感觉不到幸福,更多是痛苦,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死了之后,才有更大精神方面的话,像死得其所等等这样一些需求,使得他把生命停止掉,这样的行为是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不管哪一种,人还是有权力在个体实施死亡的行为,虽然我们整体上不提倡这样做。
7.关于媒体自杀事件曝光度:公众人物自杀须公布, 英国武器专家凯利自杀调查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而江西表示,余小平自杀案情会在一定时候一定范围内通报。普通人自杀原因可以不公布,可作为公众人物自杀原因该不该公之于众?
主持人说:自杀原因大家都非常的关注,但江西省表示就算调查出来也不会公布,作为公众人物自杀原因是否应该披露信息呢?
刘华清说: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叫心理尸体解剖,我们在自杀死亡调查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好多的问卷和量表,我们要跟死亡者的亲人要有两小时的会谈,另外我们还要跟死亡者周围的人(同事、朋友、领导),我们可以了解死亡者死前的精神状况,可以从我们这儿初步推断死亡者在死亡之前的精神状况,有没有抑郁,有没有精神病的问题。
刘华清说:从保护个人和家庭来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过多暴露这个人自杀死亡的原因,往往会给家庭带来很多阴影。活着人还要好好的生活,还要健康的生活。
丛中说:不管是公众还是不是公众人物,都可以不公开。因为任何人都有隐私权,比如某一个演员在某一个宾馆跟某一个异性过一夜,第二天媒体公布,这是很不应该,这是他的隐私,完全应该得到法律保护和尊重。所以应该基于同样的隐私权。我反对把自杀原因公布于众。
网友:我们听说有这样一个说法,心理专家并不主张媒体对自杀事件做过度的曝光,这样会使一些人效仿自杀,像张国荣自杀之后,就有歌迷随他而去。你们怎么看?
刘华清说:你刚才说传染,后来说模仿,我们学术里面没有传染这个说法,是模仿。日本、香港好多的歌星自杀,他好多的歌迷也追随自杀了。
刘华清说:我们要客观的报道,不要把这个歌星、影星的自杀说的那么崇高,像罗密欧和朱丽叶、祝英台和梁山伯,媒体在写为了爱而死的故事最好慎重,最好在发表文章的时候,希望能够得到有关心理危机的专家的修改或者看一看,然后发表,这样过滤下来对公众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有好处,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认识能力,也没有更好的心理能力。这样可以起到宣传,对自杀的干预,包括对于年轻人有心理危机的人是一个更好的帮助。
8. 关于自杀和自杀干预的立法问题,现在从国家法律上来讲,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干预自杀,但明确规定了不可以帮助自杀。法律精神实质上是不鼓励人自杀的,是鼓励人救助的。但我希望立法肯定个体选择生死方式的权利,并对自杀权利与安乐死权利进行限制,比如欲实施自杀与安乐死个人的听证会。
但我希望两方面都去做,一方面我们会去救助自杀者,这方面我们会建设的更好一些。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一个人他有自己自杀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生命。
网友:国际预防自杀协会起到什么作用?现在瑞士还有一个帮助自杀的组织,好象以安乐死为主。
刘华清说:国际上有国际预防自杀协会,而且跟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有一些自杀学方面的科学的论著,国内从94年开始有自杀干预危机专业委员会,去年北京回龙观医院也成立了自杀干预中心。从国内外可以看到,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研究自杀会发现,如果自杀干预做的好,自杀的发生率就会降下来。
刘华清说: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他们在一个州限制手枪的发放,如果自杀预防工作限制的好,那段自杀率就下降了。中国有一句话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个人认为如果组织提供给证明比较健康、心理比较健康的人帮助他们自杀,我从个人感觉这种做法从伦理和道德上是不恰当的。
丛中说:我个人认为危机干预在手段上干预不是根本的干预,而瑞士这样的组织只是提供手段这也不是说他决定了人们去做自杀。这个组织存在说明目前社会自杀还是有市场的,人们有自杀内在心理的需要,帮助这些自杀人,绳索、农药还是不够的,应该让心理深处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所以瑞士这样帮助自杀的组织,我想不是提倡自杀的组织,但也提供了不好的手段。像我们国家如果他想自杀,有人帮助他自杀那就是谋杀。
丛中说:比如有的网站说从多少层的楼跳下去能100%的死,如果有人想自杀的话,我会建议他服安眠药,然后把门开着,方便人们进入救助,吃少一些,这样既方便救助,又可以自己少遭罪。如果你想自杀,我可以建议你采取这样的方法,当然我不是鼓励自杀。
刘华清说:对整个家庭和社会发展责任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创作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样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整个社会、家庭,整个民族国家的未来负责,所以说我想这些是最重要的。
丛中说:现在从国家法律上来讲,没有一条规定可不可以干预自杀,但明确规定了不可以帮助自杀。法律精神实质上是不鼓励人自杀的,是鼓励人救助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出来。将来我们法律是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吗?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两方面都去做,一方面我们会去救助自杀者,这方面我们会建设的更好一些。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一个人他有自己自杀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生命。
网友:近期北京连续发生几起以跳楼自杀相威胁索要工资的事件,公安局也表态说再有这样的人就拘留。不管自杀真的还是假的,不能危害别人的利益或者危害公共利益。
丛中说:我认为自己处置自己的生命权力是有的,但以此作为威胁别人的手段仍然是违法的,尽管他是行使了个人的权力,但他同时也侵犯了别人的权力。
刘华清说:像你刚才说打工要工资的人那些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以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他们没有钱没有工作了,以生命为代价索要工资,我们一定非要想他非法,也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解。
网友:是否有些自杀可以不干预,一个女的自杀,武警跳下去救了,第一次救上来了,而那女的趁机又跳下去了,结果第二次救武警牺牲了,这样非死不可的人,是否应该以他人生命为代价救助他?
丛中说:应该说这两个人的生命是同等价值的,那位救助者是舍弃自己的生命,应该说救人的人是一种奉献和付出,我们应该表扬他。
丛中说:但自杀的人非死不可,我觉得我们救助他是依据了我们应该救助所有自杀的人,人们选择跳水自杀之前没有公布她自杀的理由,别人就不理解他自杀的充分性,这样别人就会干预他,将来给自杀人一个法律程序,让他提供自杀的理由,大家觉得自杀理由充分,就给他一个自由行动的机会,这是否就解决了伦理难题。
网友:关于自杀所谓一了百了,就余小平自杀,假如媒体披露一些信息是事实的话,省纪委找了他,中央纪委也要介入,因为他自杀而介入终止了。法律追究机制也好,还是行政追究机制也好,对死人是不追究的,是否给他觉得一了百了维护了他的形象。
丛中说:目前的确法律不追究死人,但余小平是否这么想,我不是他我不知道。但有可能,如果真是这样,他有权力这样做无可指责。
9.余小平自杀从侧面验证中国自杀研究和干预的重要性,当我们温饱实现的时候,当我们老百姓可以接受心理卫生服务,而领导为了维持公众形象而不能公开进行这样的服务,西方高官除了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医生之外,还有自己的心理医生。
网友:在知识分子当中得抑郁症的很多,而抑郁症跟自杀关系又非常密切,这事情怎么解决?像张国荣也是抑郁症自杀的。
丛中说:我们把领导干部太当领导干部了,我们老百姓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把他们推到极度完美的境界,我们希望我们父母官是任何缺点都没有,是完美的。而我们领导干部恰恰可以有不完美的地方,但还是达不多老百姓期望,他们压力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讲,领导干部完全可以存在心理卫生问题。
丛中说:领导干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余小平自杀也可以说提到我们每个人的面前,也提到了卫生工作者的面前,不仅要关心大众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我们父母官的心理问题也要关注。
刘华清说:我们干部也是人,他们更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维护。像西方高官人员除了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医生之外,还有自己的心理医生。文化和经济水平已经到这个程度了,并不是你找心理医生就是说明你有心理问题。刚才说了知识分子抑郁症发生很高,由于知识分子文化水平高,如果我心情不好了就会出现抑郁症。抑郁症发生在人群当中是一样的。
刘华清说:从市委书记自杀,是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引起新闻媒体的注意,关注这个自杀,所以说从推动中国大陆自杀的研究和干预来说,确实是很好的机会。我们意识到这么高的水平,阶层比较高的人可能出自杀,那么其他人各个阶层,特别是弱势人群更容易出现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特别是经济比较贫穷,或者长期慢性心理事件的人都可以出心理危机。
刘华清说:贫穷生活比较困难本身就是应急的心理因素,往往因为贫穷出现一些家庭的矛盾和纠纷,从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来讲,这是预防自杀的根本问题。
丛中说:我认为余小平以生命来启发我们,当我们温饱实现的时候,当我们都有工作的时候,我们老百姓可以接受心理卫生服务,而领导没有办法接受心理卫生,为什么?如果他们经常到医院过程心理医生那里会被认出来,他宁可去看医生,也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领导为了维持公众形象而不能进行这样的服务,我希望将来的组织部从关心干部的角度,每年给干部查身体的同时,能不能给干部每年4到6次见心理咨询师,没有问题的时候给他们做顾问和保健。
丛中说:一个是说领导干部有心理问题是丢人的事,余小平自杀应该让更多的领导想到,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组织部门也应该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想一些办法。
刘华清说:最重要是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了,我们国家、人民生活就舒服多了。
10..生命是本能,尽管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在非常困难的时刻出现过一次甚至多次自杀的念头。但是每十万人只有二百人去实施自杀,其中大约70%的人自杀之前有先兆,而且没有一个人为自杀去自杀,而是由于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摆脱不了的痛苦时才去自杀,这就是我们预防自杀、挽救生命的工作基础。
刘华清说:比如报道当中余小平一个人在家,他家人都不在,妻子到西藏考察工作去了,儿子在北京,他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人工作回家之后,就面对空空荡荡一个屋子,没有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源,如果家里人能够获得自杀的信号,更多的关注他,有求救的信号了,我们可以给予更多的干预。生命是本能,没有一个人100%真正的去想死,死之前他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求救信号,这就是我们预防自杀、挽救生命的工作基础。
网友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有过多少人会有自杀的念头?有多少人会实践自杀,有多少人成功、有多少人失败?
丛中说:应该说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受到过很多的挫折,当我们困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活不下去了,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就会闪出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每个人都会在非常困难的时刻出现,这是100%的。
刘华清说:有自杀的念头不是真的想离开这个世界,只是暂时想法。假如10万个正常人群当中,有多少个有自杀意念、观念比较强烈,不是刚才丛教授说的一闪儿过的想法,大概是5000人有自杀意念。当中有200个人自杀未遂,有自杀行为成功一般是说10到20个人。
刘华清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字,中国也不例外。
网友:我国自杀水平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还是维持一个水平?
刘华清说:我们国家自杀率,从卫生部官方统计的数字,还有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他们统计说10万人有23和28.7这个数字上波动,在全世界有自杀率统计的39几个国家,中国在这39个国家里面自杀率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18---35岁年轻人中自杀是头号杀手。全球每100个妇女自杀中国就占到54个。-特别是农村妇女自杀比例是最高的。
11.中国自杀的八大危险因素,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自杀有什么不同?
网友:关于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自杀有什么不同?
刘华清说:就像前面丛教授谈到了,不管是强势人群或者弱势人群,都是人。都是人就会面临共同的问题,精神上的创伤,经济上的麻烦,以及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他生活在哪一个群体里面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所以说现在看来,他们自杀原因应该说都是共同的,是相近的。从我们研究可以看到,在咱们国家城市和农村的自杀死亡率有很大的差异,在农村自杀的发生率就相比城市要高的很多。
主持人说:女人也远高于男人。
刘华清说:农村妇女也高于城市妇女,农村妇女也高于农村的男性。
网友:生是一种本能,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余小平自杀一定是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故生不如死,专家并不知道,何以对余小平事件进行分析?
刘华清说:我们在做中国自杀研究当中,发现有八大危险的因素,相对跟自杀行为有关的因素。比如说第一有抑郁病史的问题,第二他之前有没有自杀未遂史,第三就是死亡时候心理的压力有没有更强烈的生活事件,另外就是生活质量高低的问题,另外第就是他有没有慢性的持续心理的压力.
刘华清说:另外第有没有跟别人冲突或者家族史,这几个为的因素,当然也提到应急强度和承受心理压力的问题,考虑到他家里有没有矛盾,跟最亲的人之间的问题,这些都是自杀相关问题。我们可以推测在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刚才提到了当他回家的时候,情绪这么恶劣的时候,没有人在他身边,没有人听他说,给他一个发泄的机会和求助的机会.
刘华清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给他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走向死亡的道路。也许这个期间我们可以给他一点点说话的机会,给他帮助,也许那段时间过了,那段情绪状况就会很快的调整过来。
主持人说:我研究了一下专家说的中国自杀的八大危险因素,其中有两条可能跟余小平生前的生活挂上钩,一个是有生活的压力,第二条就是死前两有没有严重的人际冲突,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跟他有密切关系的董事长携投资款是余小平担保的银行款逃走了,在他自杀前一天跑掉了,另外一个就是省领导调查他,让他走,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他产生心理的自杀因素。
丛中说:如果这两个因素真正存在的话,的确会构成他心理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而大家觉得争取生存是一个人的本能,好象好死不如赖活着。余小平作为一个市长在生存当中已经没有太大的困难了,比如生活经济状况不可能是贫困潦倒,像这样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会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追求个人的十全十美,如果他遇到的问题会影响到他十全十美的自我状态的话,就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种情况下,他不能保持住他原来完美状态的话,就会转向自我伤害。
刘华清说:对于年轻人来讲,在失恋最容易想到自杀,在婚姻当中当一方被抛弃,受伤害的一方容易想到自杀或者杀人,另外就是遭受重大打击,比如年轻人看到父母离异,最亲的亲人去世,或者受到重大事件的创伤,比如对某人非常的生气,想通过自杀来惩罚这个人,我死了之后,你会非常的内疚、痛苦,我就利用死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刘华清说:其实在他面前的道路还有更多,死亡、自杀不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说对于年轻人来讲,我刚才提到失恋,失去自己所爱的人心情是最痛苦的,但他应该知道这个人在他生命当中只是昙花一现。
丛中说:除了外部事件之外,还有面对这些问题的心理素质。当超出自身心理内部调节能力的范围时候,我们就无力调节、无力应对,这时候非常痛苦就会出现自杀的行为。所以我们预防自杀应该从更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工作。
主持人说:您能介绍一下今年三个人自杀吗?一个是张国荣的自杀,一个是凯利的自杀,一个是近期余小平的自身,张国荣的自身据说是有20年的抑郁症,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同性恋伙伴自杀前离开他,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导致他自杀。
刘华清说:一般说自杀前不管自杀原因是什么,自杀都是向外界的一种求助和召唤别人关注的信号。意思就是说,他肯定不想死的。往往召唤或者是求救的信号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回应,往往得不到别人更好、更周全的回应,比如张国荣的自杀,抑郁症还有他的同性伴侣离他而去,对他来说这两个打击就足够让他采取自杀死亡。
刘华清说:如果我们知道他有这样的生活事件,比如同性的伴侣离他而去,我们周围人,或者有心理学背景的工作人或者心理学工作者能够给他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他就有可能渡过这一段情绪的危机。因此我们对自杀的求助和帮助,在大众有一个普及心理教育危机的支持,让大众意识到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创伤,有这么多的生活事件,有可能情绪上有这么多的反应,我们给他特别多的关照和爱,我们就有可能救他一命。
网友:张国荣带有抑郁倾向,但他也追求完美,在自传当中使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社会更加不满。在追求完美跟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关系?
丛中说:追求完美使得张国荣达到了工作的巅峰。当有一天追求不到的时候,因为追求完美会到更加完美,但我们能力是有限的,当不能实现完美要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杀行为,我想余小平跟张国荣自杀这方面是一致的。
网友:贪污受贿行为是不是他自杀的原因?
丛中说:我们披露是他贪污受贿的行为,而不是作为自杀的原因。自杀原因是个人隐私问题值得保护,但另外一个问题贪污受贿行为不会因为他自杀或者不自杀而隐蔽,不公布。
网友: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有自杀倾向的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规劝,只要听他倾诉就可以了。您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刘华清说:你刚才说有一些道理,但从我们研究可以发现,所有的自杀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关注和关心,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这是人内的需求和需要。我们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念,那些想自杀的人其实不可能自杀,还有那些不愿意说自杀的,我们跟他谈到自杀的问题,就会把他引诱到自杀上去,这是两个错误的观念。
刘华清说:我根本自杀意念的人谈论他,比如说你真正感觉到生存没有意义了吗?或者你想过怎么死的方法吗?让他感受到你关怀他,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跟他谈话,他觉得有人关注他,他就可能不会去自杀了。
网友:是不是自杀的人都是精神有障碍的人?
刘华清说: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包括台湾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来,回顾死亡调查可以看出来,所有自杀的人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精神问题,但也有专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有些问题是可以继续探讨和研究的。在我们国内60%左右的有自杀行为的人有精神问题,包括人格上的问题,精神病上的问题,抑郁症的问题,酒依赖、物质依赖。
刘华清说:还有一部分人在过去和现在没有看出来有明显的精神问题,也许他可能跟他心理正常的素质,像我们刚才说的,学习和模仿自杀,家族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周围的人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调查案例非常有意思,我们去南方农村调查,这两个村庄比较近,从50年到现在,一个村庄每年都会有自杀的,每年有1、2个或者3、4个自杀,而另一个村庄从50年到现在一个都没有。
刘华清说:他选择自杀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学习、模仿过来的。而另外一个村庄小社会还有更多的方法来处理遇到的一些危机问题。
网友:有一些自杀人是有良心的人,黑心的人就不自杀了。还有人说自杀的人都有莫大的冤屈,还有有的人说自杀是很勇敢,敢于面对死亡,还有人说自杀人是懦夫,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你们发表一下对这些议论的看法。
丛中说:我认为自杀的原因经常是一个人自杀,也是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站主导地位的,而人和人主导地位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网友提出这几种可能的原因,在不同人身上完全可以存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自杀的人都说成一种原因,这样是不科学的。
丛中说:我们认为有勇气还是没勇气,这也是看大家怎么看,有的人说我实在困难就自杀了,看起来像没有勇气,而有的人说你有勇气自杀,应该什么事都难不住你,既然你选择自杀就是还有事能难的住你的。
为什么自杀成为中国青年人头号杀手?生活幸福的小学生会模仿文艺作品自杀。生和死是人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总是催人向上,而不谈死亡,如何对待死亡的问题?我们应当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珍惜有限的生命,客观地认识死亡,认识到自杀是解决难题的最后手段。
网友:自杀率上升跟现在教育状况有没有关系?我们是否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也包括生死观的教育。
刘华清说:在咱们国家独生子女的政策执行非常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孩子。作为父母教育更多使提供更多的物质,给他买玩具,买很好的衣服,提供很好的教育环境,给他提供更多的好的环境,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挫折教育.
刘华清说:我们太多保护孩子让他没有受挫折的机会,这个孩子永远长不大,当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家庭父母给他东西都太好了,到社会上没有这样的技巧或者应对的能力,所以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危机。所以更多的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光是老师和教育系统,也是作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刘华清说:孩子该犯错误的要让他犯,应该让他承担这个年龄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好多孩子17、8岁了,父母还是认为他是7、8岁没有长大的孩子,我经常看到一些上初中的孩子,家长还给他准备书包和端洗脚水。
主持人说:我以前一个老师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上吊自杀了,家里没有对他进行任何的打击,显然是好奇的自杀,是否说明我们社会缺乏对孩子进行生死观的教育?
丛中说:我觉得从父母对于孩子教育一般都是处于自我的评判,而不是处于孩子自己的需要,比如不让他谈恋爱,不让他玩游戏,这既是剥夺他寻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剥夺了生存的存在。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也就会出现孩子自身对自己不尊重的原因。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自杀行为比较高,这是对生命不尊重的表现。刚才说到好奇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对待问题,如何对待发展,如何对待死亡?目前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总是催人向上,而不谈死亡的问题,而生和死是人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应当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珍惜有限的生命,客观地认识死亡,认识到自杀是解决难题的最后手段。当我们想到自杀时,我们是否用尽了其他手段?
网友:现在各大城市是否都有自杀干预中心?人们怎么来排除自己心理自杀的魔影?
刘华清说:现在国内很多的大城市,像上海、北京,尤其自杀干预热线都在一些媒体和手册上都可以找到。就是找不到也可以打当地的114电话可以查询到心理干预的电话,北京就是62716286,还有北京24小时预防自杀心理热线电话:800-810-1117(北京市),010-6271-5275(全国)
网友:一个真正想自杀的人会求助心理热线吗?你们有这样的调查吗?或者说求助热线和他人的比率。
刘华清说:我刚才说了每一个想自杀的人都会想到求助别人,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我把贵重的东西交给别人,或者我料理我的存款,或者交代一些事情,或者透露活着没意思,或者跟周围人说我不想活了。或者别的一些表现,叫自杀的信号。
刘华清说:这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干预,包括热线电话,包括一些心理卫生的机构(心理诊所),现在综合医院都设了心理科都可以对此进行帮助。所有的助人的专业工作者都认为在情绪比较恶劣的时候,把你的情绪说出来,是最好的支持。这样的感觉会好一些,因此我们极力的主张,想自杀的人要花时间求助别人,花时间考虑自己的选择到底值不值得,还有比自杀更好的选择,更好的方法。
主持人说:请两位专家对余小平自杀的看法各自做一个总结。
刘华清说:如果说你的情绪不好,或者想到了自杀和死亡,但我们认为你有机会改变现状,会有人帮助你。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时间可以治疗心灵的创伤。但如果创伤太长太深太久,如果你没办法调节,我们建议你去找心理工作者,这样的帮助不仅能够挽救你的生命,而且能够提升生命的质量,让你学到更多生活的意义,了解到更高生命的境界。其实在工作当中可以发现,很多人选择找心理咨询机构,这样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他就会考虑自杀暂时的冲动。
刘华清说:所以我们建议你,在你想自杀的时候,可以找你信任的朋友谈一谈,跟朋友交谈可以摆脱绝望的情绪,如果你跟家人住在一起,你可以找他们,找他们把你心理的话谈出来,就像我刚才说的,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认为如果把你的情绪说出落,就是最好的办法。那样你的感觉就会好起来。
刘华清说:所以你想自杀,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花时间找别人帮助,多一点儿时间考虑你自杀的选择是否是最好的选择,你可以拨打像我们刚才提到了24小时电话救援热线,如果找不到可以打当地的114寻找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他们可以帮助你,提供愿意倾听你的机会,正规接受系统治疗。如果在心理危机之后,你可以找正规的心理机构做专门的心理工作,这样你的生命就会更精采。
刘华清说:而在西方国家确实自杀干预机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好多的志愿者在一起进行心理干预工作,他们建的比较早,而且网络比较齐全,而我们国家是最近10年刚刚起步,还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更多的想帮助别人的人来参加和加入到我们助人的机构,包括公益的组织、非政府组织,比如在北京也有一条妇女热线,在好多的手册当中都可以查到。
刘华清说:另外我还想谈一些关于自杀的预防、干预问题,我想谈三个方面,第一个所有有关心理和教育的机构都应该普及自杀和预防的知识。第二个,针对那些想自杀的人,或者自杀未遂的人,心理卫生机构或者是一些专业其他的机构,应该给他更多的心理上的帮助。比如说我们给他一个精神卫生的评定,有精神病的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的问题我们给他一些情绪的稳定剂。
主持人说: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咨询的机构,但大学生自杀还是频频发生。心理咨询机构跟自杀干预的机构有什么不同吗?
刘华清说:我觉得心理咨询机构应该跟精神卫生专业者合作,在大学从事心理工作者的人非常的努力、辛苦,他们专业精神非常强,但唯一遗憾是他们大多缺少精神医学的背景和精神工作的经验。另外大学生比较多,心理工作人员又比较少,如果可以跟大学心理卫生工作人员接受正规精神卫生培训,鉴别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之后,他们工作就会提升一大步。
丛中说:余小平事件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领导干部精神健康问题如何解决。大家一提到自杀指责,而所有的指责都是占到个体利益立场上和社会利益的立场上。而我们今天提是尊重对个体死亡和生存的自主权,我们首先要尊重这些人的权力,设身处地的想他们面临的痛苦和压力。
丛中说:这里面有一个价值理念转变的过程,是法律转变的过程,还有对人尊重特别是个体人尊重的过程,只有我们在全社会努力做到人与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互相平等、尊重、理解,有更多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支持和关爱,他会觉得生活更加的幸福,这样自杀的发生率才会真正的下降。这是我们所希望的。
主持人说:非常感谢两位专家的今天在此精采的发言,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刘华清说:最后我们给网友提供24小时预防自杀心理热线电话:800-810-1117(北京市),010-62715275(全国),志愿工作者和专业工作者肯定都会耐心、热情倾听你们的诉说,帮助你们处理自己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心理!
嘉宾简介
丛中:精神医学博士,山东人。1985年泰山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精神病学教学、临床工作。1989年至1994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精神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从事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临床及脑生化研究。现为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症、人格障碍、应激障碍与危机干预、同性恋、性心理、性功能障碍、子女教育、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及研究工作。
刘华清: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最早从事自杀危机干预研究的人之一,,其在同性恋、性心理及自杀危机干预研究的成果曾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