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人民网”上看到: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前夕,民航总局对违规暗折销售机票的航空公司进行了严厉处罚。处罚涉及11家航空公司的27条航线,其中9家航空公司的14个航班从3月起被停飞。面对这则新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禁飞令可能用错了药。 民航总局的"禁飞令"已经多次出台,但机票暗折却屡禁不止。近几年,还“按下葫芦起了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先是海南航空那样的体制外的地方航空公司触犯“天条”,悄悄打折,后来是国航正规军也加入进来。民航自身也是禁了放,放了禁,有点六神无主。指望一项被事实证明没有效果或者说效果不大的老招数现在再发挥奇效,似乎有失天真。 禁飞令无效,决非偶然。正像报纸上评论的,即使从现象看,航空公司违规打折,处理航空公司就是了;实施“禁飞令”,受害最大的却是广大旅客。公司违规,旅客受累,这显然不合理。照此逻辑,汽车票打折,班次取消;商场打折,店铺关门;药品回扣,医院停业……经营者、消费者都无法生存了。 “禁飞令”禁而不止,就说明“禁不对症”,换句话说,也就是用错药了。机票打折反映了一种简单的供求关系,这是市场调控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缘于民航长期垄断经营,原来票价定得太高;也可能是近几年进口飞机失控,超过了市场需求;还可能是国内航空公司“先占市场,然后赚钱”,应对入世竞争的需要等等。无论是何种原因,禁飞令都文不对题,治理不了。下达禁飞令的同志也没想一想,人家航空公司直面市场,谁不想把票价定得高高的,多多赚钱呢?!“机票暗折”其实是民航总局调控出来的“计划现象”。国外不同的航空公司机票价格有差别,同样的航空公司也是四季票价不同。这本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现象,如今中国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民航总局还在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一刀切的做法,合时宜吗?!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转变职能,清理规章。民航总局作为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垄断性企业,也要总结过去,尽量转变职能,把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规矩旧制度清理清理,不要让老办法绊住前进的脚步;特别要尽量把存在顽症的原因分析清楚。比如,机票暗折不断,扭亏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是不是因为我们管理滞后,成本太高?我们平均每架飞机使用的人力是国外的三四倍,这样的成本能够“与狼共舞”吗?再从供求关系讲,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一方面作不出依据中长期市场预测制定的飞机引进运力增长计划,放开飞机进口,导致飞机供给相对过剩,一方面,又不让人家打折,以致暗折不止。制定禁飞令的同志想过没有,花巨额外币购买、租赁的飞机,面对有限市场,是放着“停飞、禁飞”好,还是明折、暗折飞起来划算?!希望依靠一道禁折禁飞令,就能禁出中国民航的管理、效益和竞争力,这样的想法太简单了吧! 我估计这些道理,民航总局制定禁飞令的同志可能都想过,无奈棘手的问题太多,顾不了那么多了,先禁了折扣再说。毕竟这么做能够收到治标之效,暂时把民航系统的月度、季度效益提高一点,这样也能显示一点政绩。果真如此,我们能够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同情。但是,承担民航系统宏观调控职能的同志千万不能因小失大,满足于禁飞效果,而洋洋自得,贻误了中国民航调整改革的时机。现在真的要只争朝夕了。看看人家铁路,面对民航竞争,铁路采取的是改善服务、增加品种、加开列车、全面提速。他们并没有搞什么票价禁折。再看看外国同行,他们进来后的票价肯定要比中国民航的计划票价低廉,而且肯定要卖打折票。那时,我们还禁得了人家吗?!看来,中国民航除了禁折禁飞,得赶紧想点新对策了!如果大家感觉招数不多,信心不足,就认真学一学将江泽民总书记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做到加快发展有新思路,深化改革有新举措,扩大开放有新局面”。 作为局外人,我们感觉:眼下民航部门缺乏的不是“禁飞令”,而恰恰是江总书记要求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来源:人民网2002年3月16日 西湖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