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已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高效管理。然而,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致使一些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战,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数出多门”“异数异源”等情况时有发生。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使政府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 我国首批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城市,通过工商、税务、质检部门的基础信息共享,已查出大量“漏管户”和“非正常户”。北京市在第一次税务与工商的数据比对中,就发现了上万条不一致的信息;青岛市共发现地税漏管户近2万户,国税漏管户近3万户,在税务部门登记而无工商注册的将近4万户;杭州市在工商注册但未作税务登记的企业占23.6%,未在质检部门办理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的企业近10%;深圳市也发现漏管企业8472家。这4个试点城市通过基础信息交换,已初步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交叉稽核问题,政务基础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充分显现。 而在试点外的其他地方,现有工商、税务、质检彼此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业务运作和流程管理的全面掌控。随着部门间相互需要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要求解决“信息孤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多年来,许多信息化工作者都力图推动部门信息互联,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目标过于宏观。当前,迫切需要抓住已成熟的信息需求契机,推动跨部门基础信息共享。这是我国政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既要基于现有管理体制,又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随着信息交换特别是应用性数据交换工作的深入展开,要逐渐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垄断思维,变管理为服务,提高对基础信息共享的认识,并由此带动管理体制的创新。 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动力在于交换信息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必须科学、严谨地界定信息范围。要防止将基础类信息范围扩大化,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区分信息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基础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换和维护,主要通过政府推动;对于应用类信息,则通过市场方式,发挥信息资源在加强监管和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作者 冯晓芳)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