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县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有两位独立候选人在选举中胜出,当选为人大代表,他们分别是曾上书建议修改收容遣送制度的北京邮电大学讲师许志永,以及社区维权活动带头人北京回龙观小区业主聂海亮(《南方都市报》12月13日)。如此以独立候选人的“口径”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例,对传统的人大代表竞选格局将起到一种可预期的“改良效应”。 作为独立候选人,许志永和聂海亮的名字并没被写在选票上,而是选民们在“另选他人”一栏中选举的候选人。因为独立候选人是以“自荐”面目出现的,故而在他们的身后并没有太多固定或可预期的票源,因而其“胜出”的希望也往往微乎其微。因此,这次二位独立候选人的胜出并当选,也具有较大的“开篇”意义。据悉,这次北京县区选举共有23位独立候选人参选,其共同特征是文化层次高,即至少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许志永拥有法学博士学位,聂海亮则属硕士研究生在读。因而,这两位独立候选人的最终胜出,起码使得现有人大代表在文化层次上发生了“微调”。 独立候选人的胜出,还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人大代表选举的关注程度和内在的期望值。时下,人大代表的参政作用和社会影响愈来愈突出,也日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其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而独立候选人的出现,不光标志着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的提高,更标志着民主政治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和新面貌,同时也反映出了公民对人大代表这一职位在观念深处的一种重新定位。以往人们习惯于把人大代表等同于荣誉称号,故而选代表成了评劳模,而且许多地方的人大代表选举也难免“钦定”之嫌,甚至成了高职位官员和知名人士的“专利”。这种毫无悬念的选举模式,直接挫伤了选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而以这种方式当选的人大代表,其自身也往往缺乏一种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身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意识,更缺少了履行职责的“主观能动性”。 再者,独立候选人出现在参选的方阵中,还有助于营造或“激活”现有竞争气氛,更有助于提高选举过程中的民主化程度。作为独立候选人,无论是许志永,还是聂海亮,他们为争得选民的认可,都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与更多的选民直接对话,像聂海亮就曾与几十名支持者在社区公园门口组织了一次竞选活动,还在现场发表了演说,分别向选民说明要求当选的理由和当选后自己将要做的事情。随后他们又打着竞选横幅,敲锣打鼓沿街进行宣传。这与那些一路绿灯或“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获得胜出机会的代表相比,自然就多出许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他们也才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代表资格,更会肩负起受选民重托的社会责任感。 而独立候选人参选人大代表,也更容易在代表选举中引入一种竞争机制,从而搅动某些候选人一路绿灯到当选的“一池春水”和潜在的既定格局,加大人大代表竞选的激烈程度,并为现有的竞选机制注入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选民的民主政治热情,调动选民的参选积极性。扩大人大代表选举中的民主含量是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内在要求,而如今独立候选人在人大代表选举中胜出,将有助于加快这种发展趋势或进程,同时还将会促使现有选举格式尽快产生一种“鲇鱼效应”,以改良和激活人大代表竞选格局,使人大代表选举真正步入“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理想境界。 (作者 周士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