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伊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四次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在亚洲激起一片愤慨。尊敬的各位网友,你不愤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仔细浏览浏览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吧!
看看小泉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又再四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这座“鬼殿”到底是什么样?这里都供奉着什么人?看完这些图片和文字后,你或许更义愤填膺,或许趋于冷静!不管怎样,到这里来宣泄你的愤怒吧!
漫画组图:小泉的“嘴脸”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004年1月1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位于东京九段北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黄星原立即发表谈话指出,中国方面对小泉首相一意孤行、坚持错误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愤慨。他希望日本政府切实履行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这三个重要文件中作出的承诺,不要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破坏两国关系的事情。
点小图可看大图
中曾根:小泉行事方式如投炸弹像政治恐怖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在一次结束同小泉纯一郎的会谈后表示:他“突然而来、像投掷炸弹似的行事方式,不是首相、党总裁应该采取的态度。就好像政治恐怖行为”。
中曾根向打算完全实施73岁退休制并以此强迫年老者自政界引退的小泉首相指出:“这样会使(自民党)给人留下不要老人的印象。全国的老人将对此表示反感”,同时他要求首相履行给与他本人的北关东区“终身一位”的总裁裁定。
中曾根还称:“在印尼以及泰国时,小泉首相应该也曾说过将尊重本人的判断。在那之前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由此公然表示对小泉的不信任感。
靖国神社的丑陋面目:里面都供奉了什么
众多侵华日军官兵签名的写有“武运长久”字样的国旗。
靖国神社是日本近代史上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它建于1869年(明治维新第二年),最初叫“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它把在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其中多为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为神来祭祀。
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九段北,是祭奠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天皇战死者的场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一直是国家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靖国神社占地10万多平方米,大门两侧各竖一座石塔,塔身上的浮雕是为日本侵华战争树碑立传的内容。陈列馆里有当年侵华日军的武器、战利品、遗物、遗书和照片。神社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246.6万个战死者的牌位。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物,参拜靖国神社都是对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过的亚洲人民感情的极大侮辱和亵渎。1985年8月15日,以中曾根康弘为首的内阁大多数成员曾以公职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1996年7月29日,当时的首相桥本龙太郎也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过靖国神社。小泉2001年8月、2002年4月和2003年1月已三次参拜了靖国神社。
参拜靖国神社关系到日本当政者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参拜靖国神社不仅遭到一切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抗议,而且遭到日本人民和日本许多政党人士的坚决反对。
点小图可看大图
这里只崇尚战争——靖国神社扩建重张目击记
2003年是日本靖国神社建立130周年,为此,今年7月13日至16日它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灵魂祭”。祭祀第一天,扩建装修的战争纪念馆“靖国神社游就馆”重新开张营业了。
走近靖国神社,一排排黄色小灯笼林立在参拜道路两旁,连神社大门也装点上了彩色绣球、帷帐,据说是信徒为祭会捐赠的。院内歌舞民乐一台连着一台。靖国神社的参拜口门庭若市,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在此记帐升殿。
就在靖国神社正殿的左侧,一座战争纪念馆“游就馆”重新装修开馆了。据导游图介绍,改建后的游就馆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不仅增加了二战中使用的“零式舰载战机”等武器展品,而且还新建了电影厅反复上映记录近代战争足迹的电影《凛然之爱》,并以图片形式纪念阵亡军人。售票小姐介绍,开馆头3天,每天入馆参观者达数千人。
走进扩建的新馆大厅,一架零式战机摆放在大厅中央,在许多参观者中,一个日本老兵在饶有兴味地介绍该飞机的操作方法和武器装备。战机后面,两座大型榴弹炮、加农炮和一台曾经在泰缅铁道上使用的蒸汽机车也引来了不少人驻足参观。
战争史的陈列从二楼开始,在展厅入口两侧一幅诗词映入眼帘:“为君王为世人不惜一切,放弃生命体现价值”。可见这里宣扬的是为天皇而战的精神。战争陈列就从这种“武士道精神”开始。展品有古代的盔甲、军刀、火枪。文字介绍是这样的:从15世纪航海时代开始欧洲列强纷纷入侵亚洲,到19世纪亚洲已经被欧美侵蚀殆尽;其间,日本通过安政大狱、公武合体、尊王讨幕等数次战争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并开始了近代军队建设;特别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战略重点从国内防备转为重视对外作战;后来的日俄战争提高了日军的作战能力。
展览中大量篇幅介绍了侵华战争,但反映的多是军国主义的叫嚣和侵略思想的表露。如将20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其解说词称:“1933年塘沽协定之后日中关系出现好转,但1935年8月中共发表‘抗日八一宣言’以来,恐怖事件不断发生,两国关系恶化。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运动更加激化。卢沟桥的‘小事件’是中国正规军对日军的不法攻击,之后由于日军的反击,发展成北支那事件,使战场扩大到整个北支那地区。此事件的背景是中方拒绝日中和平。之后战争发展到上海、南京,蒋介石等坚持了8年抗战,最终成为战胜国的一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