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前传
“张博士”本名王忠厚,重庆人,今年50岁有余。1985年,32岁的他放弃了原有工作,改名“张跃川”来到川大做了一个没有旁听资格的旁听生,这一旁听就是17年。 有好事者于是给他取名“张博士”。17年的旁听学习让“张博士”尝尽了艰辛。由于没有固定住所和经济来源,他睡过猪圈,住过厕所,在各种地方打过工。17年来,他听过大专的课,上过本科的课,甚至还旁听过硕士研究生的课,学习了俄语、法语、英语等几国语言,并自认为俄语是他的特长。2001年,“张博士”决定“出山”,前往俄罗斯当“翻译”。
在四川大学旁听17年后出国到俄罗斯当“翻译”的 “张博士”已于近日重回成都。昨日,他约见本报记者,讲述了在俄罗斯的辛酸往事。不过,辛酸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称自己将有机会再次赴俄。
远走俄罗斯 不是翻译是监工
2001年,“张博士”认为自己学有所成,可以“出山”了。一个在俄罗斯倒卖木材的商贩团体在得知他的情况后,许诺让他前往俄罗斯当翻译,每月工资为2000元人民币。“张博士”兴致勃勃地随他们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东部伊尔库州布拉刺克市,准备大展身手。
但雇用方却给了他一份监工的工作,就是监视工人装运木材,防止他们偷拿等等。“张博士”十分反感这样一份工作,他认为自己是来当翻译的,而监工这种工作不友善,是不信任人的表现,而他很想从俄工们那里学习地道的俄语,和他们做平等的朋友。
雇用方对人不公 还阻止他学习
同时,他认为雇用方给他的待遇不公,首先老板发的棉衣和薄手套无法抵御当地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冷,还是好心的俄罗斯工人借了一件棉衣给他,送了他一双毡子手套。一个俄罗斯的技术员又去给老板说情,才为他要到一双毡子鞋,这才顶住了严寒。另外,“张博士”很少能吃到热饭,常以干面包为餐,当地工人又将从家里带来的红菜汤分一份给他。因为他虚心向工人们请教俄语,对工人们又不苛刻,很多工人都成了他的朋友。 “张博士”于是一空下来就与工人们挤在工棚内看电视,学习俄语。
对“张博士”的这种学习,老板不以为然,说他书生气太重了,便派自己的司机去“改造”他,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司机收去了“张博士”的俄语辞典,还阻止他与工人们交流学习,这让他非常气愤。
更令“张博士”气愤的是,老板派来监视他的司机和会计,常让他拖地洗衣做饭,他反驳说:“我是翻译,又不是小工。”对方就会借故刁难、辱骂他,有一次,那个会计竟将“张博士”的早餐面包撕给狗吃。同时,司机和会计还常找借口向老板告他的“黑状”。
不多久,老板重新找了个漂亮的小姐做翻译,“张博士”则不得不同工人们一起去装卸木材。
认为水平有提升 准备再度出国
这一切让“张博士”心灰意冷,不想再待下去。去年5月,雇用他的老板因非法经营事发,倒闭散伙了,事先许诺的工资他一分钱没有得到。“张博士”于去年5月18日从俄罗斯回到了北京,住在京郊一农户家里,他一边写下求职信四处求职,一边继续学习俄语。
由于求职没有结果,春节前,他回到了成都,据他称,他参加了省上某厅级单位组织的体检,因为该单位准备组织一批人到俄罗斯工作,他很有可能会获得一个农场的翻译职位。
虽然前次去俄罗斯上了当,但他不感到后悔,他说:“关键的是我俄语运用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为我以后做翻译打下了深厚基础,目前,我正在期待着再去俄罗斯的好消息。”(记者 易启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