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国防部长”汤曜明在“立法院”接受亲民党“立委”林郁方质询时宣称,如果大陆攻打台湾的意图明显,台军不排除先对大陆的军事目标进行攻击。那么台军是否具备对大陆实施“先发制人”攻击的能力呢?台军又敢否对大陆打响第一枪呢?
台湾先发制人战略出笼背景
汤曜明声称,台“国防部”以预防战争为着眼,绝不会主动挑衅,但若大陆攻台意图已十分明显,台军也不应该坐以待毙,不排除对大陆发动“先发制人”攻击。汤曜明的这番讲话,并非台军“先发制人”战略的首度曝光,而是台湾当局近几年来将军事战略由“全面防卫”调整为“攻击作战”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台军以“反攻大陆”为基本建军方针,“积极进行反攻大陆军事上的各种准备”。60年代中期以后,台军因自身力量不足,采行“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军进一步改采“全面防守”、“固守防御”的战略,大量削减攻击力量,强化制空、制海防御、反封锁、反登陆作战实力,加固防御阵地,扩大防御纵深。90年代中期,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军部分修改70年代以来的“固守防御”战略,提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即在固守防御战略的基础上,发展吓阻大陆的军事力量。1999年,李登辉的亲信刘泰英就扬言,如果大陆攻打台湾,台军就要对香港和上海实施报复打击。
陈水扁上台后,全面调整台湾当局的军事战略。2001年6月16日,陈水扁提出要将“决战境外”作为台军建军备战的方向。同年8月27日,台“国防部”通过“中程施政计划”,首次提出放弃滩岸对决、以“瘫痪战”代替“消耗战”的构想,强调台军在未来四年要建构瘫痪大陆对台发动战争的能力,也就是说台军要对大陆展开“先制攻击”。2002年7月23日,台湾当局公布的新版“国防报告白皮书”,将“拒敌于境外”的攻势作战正式确定为台军的军事战略,并强调要“预防战争”。今年2月,台军向“立法院”提交“2003年度施政计划”,强调“建立危机处理机制”是台“国防部”下年度施政策重点,“预防战争”是台“国防政策”的基本理念,“危机处理机制”和“预防战争”的核心是要对大陆展开先制、反击作战。汤曜明的“先发制人”是台湾当局“有效吓阻”、“决战境外”、“瘫痪战”、“预防战争”战略的延伸和发展。
积极发展先制攻击武力
要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击作战,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就必须具备和部署攻击性武器装备,特别是要拥有远投射、精准打击、饱和攻击和大面积杀伤的尖端武器。伴随军事战略的调整,台湾当局或公开或秘密研发旨在攻击大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铩手锏。90年代中期,李登辉秘密指使台湾军方恢复于1982年终止的地对地导弹研制工作,偷偷研发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中程地对地导弹。2000年7月,台“国防部”在下属的军备局中设立太空导弹系统发展机构,专责远程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等尖端武器的研发。台湾《中国时报》2001年6月报道说,台“中科院”研制短程战术地对地导弹技术已趋成熟,并少数量产,秘密部署在台湾本岛,未来将部署在澎湖、金门、马祖等前沿阵地。台湾《联合报》则披露,台军正以“雄风”二型导弹为掩护,研发一种长射程、次音速、攻击陆地目标的巡航导弹,即“雄风”二E机载巡航导弹。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证实,台湾正在“逖靖计划”下发展射程1000至2000公里的中程地对地导弹。台“国安会”咨询委员林佳龙也证实,台湾已经有能力研制中程地对地导弹。台湾《自由时报》2002年9月报道,射程为300公里的巡航导弹的研发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并将在两年内完成部署。
除了中远程导弹外,台湾还于2000年10月起着手将自制的IDF战机装成隐性战机。2001年4月,台湾从美国采购8艘柴电动力潜艇、4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等攻击性武器。同年8月,台军秘密试射射程达500公里的“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从美国采购能攻陆地大型目标的改良型“小牛”空对地导弹;9月中旬,进行探空火箭试射。2002年5月,台湾又从美国采购到30架“阿帕奇”攻击性直升机。此外,台湾还试图恢复研制核武与生化武器,力图采购用于远程攻击作战的空中加油机,研发深入内陆作战的无人驾驶飞机。
台湾先发制人的目标与手段
从近几年台湾官员及某些学者发表的言论来看,台湾对大陆的先发制人不仅仅是汤曜明所说的大陆军事目标,还包括其他方面。具体来说,台军先发制人的目标大概分为为五类:其一是大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香港、广州、厦门等;其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中心,如北京;其三是大陆腹地的重要民生设施,如三峡大坝、电厂、钢铁厂等;其四是重要军事目标,如机场、导弹基地、雷达站、指挥中心、港口等;其五是网络、通信中心等。
8月24日,台湾东森新闻网曾透露出台湾当局反击大陆的绝密计划――“毒蝎作战计划”:研制、装备具有反击能力的短程地对地导弹,组建陆军快速反应部队,提高海军陆战队的登陆作战能力,提升空军对地攻击的能力,尽快使海军导弹攻击快艇服役。从这份计划及近年来台军武器研发与采购重点、演习训练来分析,台军先发制人的手段大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手段之一:远程投射,即打击大陆沿海及内陆腹地的军备。其中主要是战术与中远程地对地导弹、巡航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无人驾驶飞机等。为此,台湾当局已将陆军所属的“导弹指挥部”扩编为“导弹司令部”,未来计划发展成战略导弹部队。另外,空对地导弹、空对海导弹、远程空对空导弹、战机、空中加油机、潜艇、大型战舰、导弹快艇等也将投入台军对大陆的反制作战。
手段之二:精准打击,即对大陆重要经济、军事、民生、政治目标进行定点、瘫痪式打击,产生威吓和以战止战的奇效。为此,台湾当局大力发展军事侦测与导航卫星、侦测与跟踪雷达、激光制导技术,积极研发和采购精确制导导弹与炸弹等。
手段之三:特种作战,即派遣特种作战部队深入大陆内地进行侦察、破坏,或进行干扰。在9月初开始举行的“汉光19号”演习中,台军各兵种所属的特种部队秘密展开反制攻击作战演习。
手段之四:电子信息战,即对大陆的通信系统进行干扰,通过施放病毒等办法对大陆的网络进行破坏。台湾不仅组成了实施干扰与反干扰的电子战部队,而且还成立了从事网络信息战的数字化部队,并在最近几年的“汉光”演习中连续演练电子信息作战。另外,台湾还在研制专门攻击大陆雷达的反辐射导弹。
手段之五:大面积杀伤,即发展核武与生化武器。台湾当局尽管宣称不会生产核武与生化武器,但台湾当局曾于上世纪80年代偷偷研制核武,声称具备发展核武与生化武器的技术与条件,李登辉在位时还曾威胁要恢复核武研发。
台湾敢打响台海战争第一枪吗?
美国发动阿、伊战争之后,先发制人成为一些政治人物的时髦语言。台湾当局的某些政治狂人也追赶时髦,声称要对大陆展开先发制人。那么台湾当局敢不敢打响台海战争的第一枪呢?
从军事力量来讲,大陆无论总兵力还是武器、装备,均十倍于台湾;从综合实力层面来说,大陆至少5倍于台湾的经济收入、数十倍于台湾的总动员能力。因此,从实力对比来看,台湾不敢挑起台海冲突,也没有能力承受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专业人士认为,决定台海战争胜负的两个关键质量,一是远程打击与信息战,一是制空权。在这两个方面,前者台军远不如大陆,后者台军正在丧失优势。想一想,台军怎么可能对大陆“先发制人”?
更为重要的是,台海战争主动与主导权并不在台湾。因为从常理与历史经验来判断,弱小的一方不可能对强大的一方首先发动攻击,否则就是自取灭亡。台湾由于力量相对弱小,加上“台独”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与岛内民众的支持,其军事与安全战略只能采取守势,并要尽量减少大陆对台用武的理由,避免和拖延战争的爆发。在这种情形下,台军怎么会打响第一枪呢?。
另外,台湾若要建立具有相当威慑效果的战略攻击力量,仅凭当前台湾的科技实力和生产能力还远远不够,台军还势必寻求从美国等西方国家采购相当数量的攻击性武器装备。但美国对台军售长期锁定为防御性,美国出于战略利益考虑,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对台军售的立场。岛内学者认为,台湾至少10年内还无法实现其军事战略从“固守防御”到“先发制人”、“攻势防御”的调整。
姑且不论台湾是否有实力、有胆量挑动台海战争,也不论台军是否掌握台海战争主导权和在短期内能否建构足够的战略攻击力量,单就发展战略攻击力量引发台海两岸军备竞赛而言,台湾无可避免地要陷入巨额军费开支的无底洞,台湾经济有可能被拖垮,台湾遭受毁灭的可能性也越大。
既然台湾不可能实施“先发制人”战略,那么台湾当局领导人为什么还叫得十分响亮呢?对此,岛内舆论认为一是台湾当局附和靠山美国人,二是给自己推行分裂政策壮胆,三是威吓大陆,但其效果最多只是自我安慰而已。(朱显龙)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