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包括杨利伟在内的中国航天员们为实施新的航天计划将于近期展开训练,消息一出就立即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这是因为,尽管中国载人航天是出于和平利用太空的目的,但其中蕴涵的军事意义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自去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壮举后,中国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五个独立掌握最先进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思路也引起国际专家的兴趣,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在常规国防技术领域中不算先进的中国,却能始终处于国防尖端技术领域的前列? 其实,对了解中国国防装备发展历史的人来说,中国的国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并不神秘。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到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尽管中国国防装备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中国国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着眼中国国防建设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力求在国力允许范围内强化国防装备发展的效能,其基本思路就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兼顾常规国防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同时,突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尖端技术这个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中国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明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多次威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企图对中国进行核讹诈、核恐吓,这使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核武器对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并最终坚定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1952年,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处于对峙状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体面地结束战争,公开暗示对中国实施核攻击。1958年,在中国炮击金门时,美军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为由,提升了太平洋舰队的战备状态,美海军上将建议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再次对中国发出核讹诈,而正在中国访问的赫鲁晓夫却拒绝就美国的核威胁作出明确的承诺。事过不久,为控制中国,苏联又提议说,中国不必搞原子弹了,天上下雨有一把雨伞就行了,苏联就是这把“核保护伞”。这使毛泽东认识到核武器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1956年,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们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同年,中央批准了原子武器发展计划,组建了有关机构,正式启动了原子武器工程。1958年台海危机前后,毛泽东又说,原子弹就是那么一点东西,你没有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由于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原因,在发展核武器上,中国一开始寄希望于苏联能够提供支援。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于1959年6月单方面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当时正值中国经济困难时期,导弹、原子弹研制和试验要耗费国家巨大财力。国内一些同志认为国防尖端技术发展应放慢步伐,还有少数同志主张干脆停止发展尖端战略武器,只搞常规武器,多造一些飞机、坦克和大炮。国际上也有人认为,这对中国是“毁灭性的打击”,预言“中国20年也搞不成原子弹”。 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耗资巨大、成败未卜的原子弹研制项目是否下马,成了摆在中国最高领导层面前的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国家的国际地位考虑,中国领导人坚持顶住下马风,毅然决定大上国防尖端技术。1960年7月,毛泽东明确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61年7月,主管该项工作的聂荣臻主张,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必须发展尖端武器。身为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是发展尖端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在长期的外交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国防实力对外交的重要意义。针对苏联领导人诬蔑“中国人五个人穿一条裤子”的谬论,陈毅元帅表示,脱了裤子当掉,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为此,中央政治局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削减其他一些科研项目和常规武器生产的决定,用更多的财力、物力来保证独立自主地把导弹、原子弹这“两弹”研制出来。 考虑到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组织全国大协作”的建议。他认为,由于原子弹是多项现代科技成果的结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的研究工作,要由多单位或部门协作完成。因此,他建议由中央进行总的协调,并成立一个专门研究原子弹的机构。该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和采纳。 在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国家在财政和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国防尖端技术科研工作倾斜,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在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我国自力更生发展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不仅率先在尖端武器方面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还建立了一支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核力量。日本战略评论家古木久曾在《核战略》中评论说,中国的核力量使美国不再可能像50年代那样用核威胁迫使中国让步了。美国的迈克尔在《国家的命运》一书中也评论说,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在遏制美苏对华战争冒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应该看到,国防装备发展的重点部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抓重点的战略思路却是必须坚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战争形态正向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是信息化战争中的尖端技术,因而也成为中国着重发展的国防尖端技术。这是因为,信息探测、传输及导航定位离不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两项技术也是信息化战争的“瓶颈”技术。 基于此,中国把发展核尖端技术的战略思路运用于发展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自上世纪末,中国启动了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规划了载人空间站、探月计划,以及星空探测计划,并于2003年10月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与此同时,中国也集中力量加强了信息技术发展,先后研制成功了超大型计算机、具有自主产权的CPU“龙芯”,以及多种类的智能机器人等。这些都为中国继续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在重点推动具有战略性、先进性尖端技术进步的同时,尖端技术所具有的衍射性又有力地带动了常规武器装备的发展,如核技术和空间技术所带来的新型材料、电子、动力、信息等技术,使我国常规武器装备研制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而通过尖端武器装备发展实践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国防科研人才,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常规武器的国产化水平,使国防装备发展始终处于良性循环。实践证明,中国国防装备发展的战略思路是能占领国防尖端技术“制高点”、符合中国国情、有助于我国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持续发展的正确政策。 (作者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博士生)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