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金霞
今年“两会”期间,一份19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出台有效措施,治理汽车污染建议案》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提案指出,“控制汽车污染虽然早已成为‘两会’中的热门话题,但是尚未出台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控制尾气污染之前,这个文章还得大做特做。”据悉,对此全国政协的审核意见是“建议国务院交环保总局研究办理”。
汽车尾气污染触目惊心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有关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法国,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完全可能保持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按照保守估计,到201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总量将达到1466万辆,其中城镇居民家用轿车保有量约1400万辆。到202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将达到7200万辆。
与汽车市场蓬勃的发展相比,尾气污染已经变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调查表明,南方许多城市的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广州市空气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22%;工业污染源20.4%、建筑工地扬尘污染19.2%一向享有 “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这几年也越来越严重地遭受尾气污染之苦,即便是晴好天气,城市上空也常是灰蒙蒙一片,污染数据与广州市不相上下;身为第一批环保模范城市的深圳,机动车尾气污染竟然已占70%,每年排放各种有害物质达20多万吨,并且还在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上升;北京的汽车污染形势一样严重。
汽车废气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可分为气体(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醛类等)和颗粒物(碳黑、焦油的重金属等)两大类。由于汽车废气的排放主要在0.3米至2米之间,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对人体的健康损害非常严重——刺激呼吸道,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下降,导致暴露人群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升高、肺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尾气中的苯类物质更是强致癌物质,会引发肺癌、甲状腺癌等。
治污捷径何处寻
我国目前已进入汽车社会,因尾气污染而限制汽车消费显然不是一种理性的政策选择。是否有两全之策既可享受汽车文明、又可远离尾气污染呢?提案建议,政府应该出台专项法规和相应措施并全面实施。
提案认为,我国汽车生产大部份是与国外合资的,而欧2标准欧洲国家早就开始实施,因此这一标准应该成为国家的明文规定或者汽车制造商必需遵照的政策,现有的汽车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也应有“善后”措施使之得以改造。因此,提案建议针对汽车污染应有强有力的治理法规,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机动车排放监督管理条例,如果已在制订,管理部门在实施中则应该严格执行而绝不宽贷违规者,条例颁布后应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管理,使之成为持车者必遵的规则。
专家认为,除加快发展地铁等公共交通、用以减抵汽车拥有量猛增的污染威胁之外,提高油品质量是治理汽车污染源头的捷径。自从2000年7月全国推行汽油无铅化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污染,但在提高汽油品质中还有潜力可挖。一是降低硫含量。据我国石化企业的现有设备,使含硫量降低到150个PPm完全可能。含硫量降低后,可有效保证三元催化转化的净化效果。二是进一步优化汽油组分。在我国目前实行的汽油标准中,烯烃和芳烃的比例为35%和4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应大幅度降低烯烃和芳烃的比例,从而使这一硬性指标成为汽油生产部门的“明文规定”。三是新的动力源应该及早成为汽车“新粮草”,国家应加大支持这些″新粮草”的研究和推行力度。
“新粮草革命”遭遇尴尬
什么样的“粮草”可以让人们远离汽车尾气污染?
国家发改委前不久会同公安部、财政部等8部委发出通知,将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范围从原来的5个城市扩大到9个省,这些省份将在2005年底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代替其它汽油。
据悉,乙醇添加到汽油中可以改进燃料的性能,最显著的作用是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特别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和对大气的污染。与普通的无铅汽油相比,乙醇汽油能够降低40%的尾气排放。
虽然我国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在市场上实行的是同样价格,但很多消费者对于让爱车“喝酒”仍然心存疑虑,由此接受者寥寥。在试点城市,不少消费者认为,与普通汽油相比,乙醇汽油在动力性上 “逊色”,耗油量也大,并可能会对发动机造成损害。有关专家就此指出,乙醇汽油比普通汽油的耗油量只多1%,而乙醇对动力性造成的一定影响将会在今后得到解决。此外,目前我国试点使用的这种混合燃料中乙醇和汽油的比例是1:9,这个比率不会对发动机造成任何影响。而在国外,车用乙醇汽油的浓度远远高于10%,一些国家为了推广乙醇汽油的使用,对汽车发动机进行了一定的处理。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遭遇尴尬,在此方面潜心研究多年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已宣布逐步关闭旗下的think电动汽车的生产厂,原因是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使用后亦存在污染。为此,国内外专家力图在镍氢电池和混合动力研发领域中取得突破。
相比之下,氢动力的环保优越性更胜几筹,但也同样遭遇市场化难题。资料显示,燃料电池车以氢气为能源,利用电解水的逆反向原理,通过氢和氧结合反应生成的电为动力驱动行驶。氢燃料只会产生水且可再生,故称“零排放的可持续清洁能源”。目前世界上汽车巨头都在研发此类汽车,但在全球范围内私人购买仍裹足不前,原因之一与其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售价有直接关系。专家预计,氢燃料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有待时日。
但这并未影响我国政府发展环保动力汽车的决心。据悉,电动汽车项目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在电动车领域的投资将达到100亿元人民币,“863计划”中涉及这一领域的投资亦将达8.8亿元人民币,并明确提出制造成本低于30%、油耗节损30%以上、排放降低50%以上等“国标”。在研发宏观“节奏”上,提出了区别对待电动车的整体思路:纯电动车要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初始化;混合动力车批量上马;燃料电动车作为中长期发展目标,这一思路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研发思路也基本吻合。
据美国AB1公司预测,2011年全球燃料电动汽车的产量将达240万辆,约占全球汽车总产量3.4%;2010年将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决战年,而真正成气候可能是在2020年。据悉,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政策环境得力,资本力量呼应,技术研发支持,消费樊篱拆除,“绿色奥运”梦想逐步延伸,我国汽车告别吞“油”吐雾时代有望早日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