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说 《云南映象》剧组有近70名演员组成演出阵容,在演出时对外宣称有75%的演员来自于云南各村寨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没有受过舞蹈的专业训练。
记 者: 那《云南映象》另外一张牌就是75%以上的“非专业”演员,为什么这么做?打这个牌是为了商业的考虑?
杨丽萍:没有,因为我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的,我个人就是跳民族舞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我也是从小就生活在那个地方,然后后来成为一个职业的,但是我懂得舞蹈,它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它不是一个空泛的东西,如果是空泛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了,舞蹈就没有那种感召力了,它失去了它的那种光泽。
记 者:你为什么要用非专业的演员,受过训练的演员大把。
杨丽萍:状态不一样,因为这些舞蹈是出自于他们的手,是他们创造的。
记 者:我心里现在仍然不相信这个数字的真实性。
杨丽萍:哪个数字?
记 者:75%都是非专业演员?
杨丽萍:是呀。
记 者:非专业到什么程度?业余到什么程度呢?
杨丽萍:也不能说叫“非专业”,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一个名字给他,所以叫非专业,其实他很专业啊。
记 者:那么我们经常看到那种景象,两岁的小孩跟着大人后面,开始跳舞了,这种情况你可以在农村里经常看到的。他就已经学舞蹈了,他学的时间比那个专业的人长。
解 说: 2000年,杨丽萍到云南采风收集素材,但是她被很多眼前见到景象震撼了,有些古老的山歌随着老年艺人的去世就将失传。有些精彩的土风舞蹈深藏在山村里外界很少有人了解。为了挽救即将消失的民间歌舞和弘扬民族文化,杨丽萍决定从中央民族歌舞团退休,离开北京到云南各地山寨收集整理民间歌舞。
记 者:一个已经萌生了退休念头的人,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功夫,花那么长的时间,再来做这件事情?
杨丽萍:其实不是现在的想法,最早的时候,大概在三十年前,一直以来我都在想这个民族歌舞,这种原生态的歌舞,我有这种痴迷的情节,要把它搬到舞台上,舞蹈是艺术之母,所有艺术门类之母,人在没有语言,没有说话的时候,是要靠形体动作来对话的,所以我觉得舞蹈是一个最好的一个表达方式,而且呢,舞蹈是一种信仰。我这个舞蹈传承者,不去把它整理出来,挖掘出来,我觉得很遗憾。
记 者:但是我们到云南的世博园里,我们到石林的民族园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舞蹈?
杨丽萍:我觉得不能完全体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本质。
记 者:区别在于什么地方?
杨丽萍:区别在于,粉饰的太厉害,它太雕琢,不是酸就是甜,不是甜就是杂,你喜欢看哪种?就是穿着紧身裤跳藏族舞的那种吗?我不喜欢,因为民族舞蹈太久丢失了它的灵魂。
解 说:2000年到2001年,杨丽萍到云南各地采风,行程一万多公里,有的村寨她先后去了三次。每次走进村寨都有新的发现和感动。
记 者:你怎么发现他们的?
杨丽萍:我去采风的时候跟他们在一起,我看过我们民间里的打歌的场景,他们打完歌以后,他们那种汗流浃背,他们那种尽情欢舞的人性本身的舞蹈的感觉,跳完以后,你看到只见黄灰不见脚的那种歌词唱完之后,人走了以后,曲散人尽之后,你看到地上很多鞋,就是掉下来的,跳舞掉的鞋,你就会觉得一种感叹一种感动。因为原生态的歌舞,它不仅仅是一些土风的舞蹈,它有很多精神的这种因素在里面。
记 者:但是云南,光云南就有26个少数民族,他的舞蹈可能有上千种,你怎么去选择?
杨丽萍:我要去选择,比如说拍手,我觉得这个元素很好,我就告诉他说,但是你永远围这个圆圈是不行的,但是你毕竟是表现的艺术嘛,我就告诉他说你这么拍可能太简单了,你能不能这样拍,或者这么拍,是吧,或者对拍,然后我一点都没有损害他的元素。
解 说:经过一年多采风,杨丽萍和云南旅游民族歌舞团达成合作协议,打算把收集到的素材汇集起来公开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歌舞。于是他们把各村寨挑选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在昆明排练,但是她的创作理念和排练方式引起了合作者的质疑。
记 者:在编排或者排练的时候曾经遭受过很多波折?
杨丽萍:我觉得最考验我的是,我对艺术的主张,对艺术审美的一个考验。因为我的一些艺术的主张是我所要坚持的。
记 者:有谁会干预你呢,你是总编?
杨丽萍:那很多,你比如说在排练的时候,启用演员就很有争议,很多人都跟我讲,合作者都跟我讲启用这些演员就不适合,那我要坚持,包括演员他也不习惯的,有的旁观者就在想她会编群舞吗?她会搞大型的东西吗,他就会怀疑呀。
记 者:那他们会表达出来吗?他们敢表达出来吗?
杨丽萍:还有人派代表找我来谈,有人反映,演员反映说你应该在家里备好课再来
记 者:他们觉得你没有准备?
杨丽萍:他们觉得我要编好了来教他们,我跟他讲这不是一个常规意义的一个作品。他是一个原生态的歌舞,一定要尊重他们民族本身的东西。这不是我要编他们,我在思考哪一段跟哪一段能够结合,因为我觉得这是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坚持。服装就是要坚持用这种原来的。
记 者:但是上了舞台以后就有了距离了?灯光效果起来以后,可能是看不清楚的,那这种服装不是她做的,有没有这么细致,这可能变成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杨丽萍:那我认为就是它有整体感在里面,你不能忽略这种东西,我给你举个例子,你说距离,那么我的孔雀舞,细微到了一个指头或者指甲上面,那你说这重不重要,因为有距离看不见,但是人们就看见了,看见我把一个最细微的动作,化解到每一个骨节上了,细微到了,而且把这个用到了头,用到了极致,其实很多人不尊重这种元素,他们浪费这种东西,我觉得这是审美的一种主张。
解 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排练,参与合作的云南旅游歌舞团看不到商业的前景,2002年底离开了《云南印象》剧组。排练的经费也陷入了困境,为了筹钱,杨丽萍拿出自己的积蓄并且卖掉大理的一处房子。
记 者:那卖掉房子这种决定对你来说也是很容易的吗?
杨丽萍:我们现在不可能用别的资金来源,我当然用我们的极限来做。
记 者:你不太愿意说,你当时承受这种压力,或者实际生活中遭受这些波折,还是真的觉得不在乎,还是你的本性觉得这个没什么?
杨丽萍:从我本性上讲,真的觉得这个真的不在乎。
记 者:等到你们全部排练完以后,可以演了吗,非典来了,这也不算吗?
杨丽萍:这也算是一个打击,我从做《云南映象》就没叫过一声苦,也没有动摇过,一点没都有动摇过。
记 者:就像杨丽萍给很多人的感觉,跟这个苦字联系在一起的,跳舞是很苦的,小时候的生活可能也是很苦的,现在做《云南映象》也碰到那么多的苦,但是你告诉我们说,不是,你们都错了。
杨丽萍:我不是说错,他不同,不理解我,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在采风的时候,我就遇到这样一个场景,让我哭了。就是我看到那天是黄昏的时候,夕阳西下,我看到一个巨大的山梁上,一个弱小的影子像蚂蚁大的影子在挖地,我仔细看是在挖地,背上还背着孩子,当时我就感慨万千,我当时就掉眼泪,我是搞艺术的,我联想啊,这个女人太伟大了。在我的眼里,在我搞艺术人的眼里,她是在挖一座山,然后仔细想,她只是挖地,她只是说为了多收成一点粮食,一个日常的生活。让背上的孩子吃饱啊,她就这么简单啊。她没有想很多,她没有觉得她是一个女人在对抗一座山。就像旁观者看我,现在在做《云南映象》他觉得我就像那个妇女一样,在挖一座山,好苦,好了不起或者好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我跟那个妇女是一样的。这是我要做的事情,我愿意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