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总制片人梁建增。 信报记者 刘志坚/摄
4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中央电视台,看望《焦点访谈》栏目组编采人员,并对该栏目创立十周年表示祝贺。“中央领导来到一个电视台的栏目组看望记者,我们获得的这种荣誉和支持是绝无仅有的。”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总制片人梁建增说起当时的情景,尽管语调平稳,但目光中的神采是无法掩饰的。
《焦点访谈》之舆论监督特色
开播第三天 就做问题性报道
梁建增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的4月1日,《焦点访谈》正式开播的第一期节目,是一个发行国债的13分钟新闻片。
“那不是一个舆论监督的片子。我们第一期的舆论监督节目,是它正式开播的第三天,一个关于北京郊区用耕地建坟地的片子,题目叫《北京郊区耕地上修建起一座坟茔》。我们当初的栏目定位其实并非专就社会负面问题的报道。‘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焦点访谈》当初的口号。”但他同时承认,在众多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中,舆论监督节目受到老百姓和中央领导格外的喜爱和关注。
做排头兵 推动国家政策出台
“《焦点访谈》现在是新闻界的一个排头兵。实际上《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节目加强了,也是在创造一个宽松的报道环境,其他媒体也可以跟进嘛。”
“不怕做出头鸟吗?”
“我们既然是央视的栏目,就是要做排头兵,做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梁建增不无自豪地说,正由于《焦点访谈》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国家一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都与栏目播出的内容密切相关。“比如保护天然林的政策出台,当时朱镕基总理就讲,之前他看了几期《焦点访谈》对此问题的报道。再比如农村电网改造,以及4月1日我们播出的湖南生产劣质化肥,温总理看完后亲自批示要求国家质检总局进行查处。《焦点访谈》播出的几期舆论监督节目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和一个政策的出台。”
“那么您觉得让一个媒体来承担推动国家政策出台这个责任,是不是太沉重了?”
“但媒体是一个窗口,只有窗口打开了你才能让决策者看到问题。媒体的任务是报道,我们要先将问题报道出来,才能让职能部门来关注和解决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总理此次给我们写的亲笔信中的一段话。”
《焦点访谈》之未来X计划
多关注城市话题
“还有的人跟我讲,说现在的《焦点访谈》大多是农村题材,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比较远,所以栏目现在的影响力仿佛扎根于农村。”
对于这个问题,梁建增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时社会正处于发展期,这个时期发生问题的概率比较高,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也趋同,而且老百姓的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在增强,那个时候的北京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几年后,北京已经迈过了这个门槛,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则走到了这个阶段。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不是说就没有社会问题,但相对其他省份管理确实比较规范。从社会学角度讲,城市因为自身规模的庞大,社会群体的层次多,大家关注的热点也较分散,一个问题的播出不太可能引起万人空巷的场面。比如一个批评性的话题现在要是想在北京引起轰动就比较难,但如果你批评的问题发生在一个一百万人口的城市,那马上就有爆炸性的效应。那是因为,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利益趋同,关注的问题也一致。”
但梁建增也认为,今年《焦点访谈》在提高收视率方面除了要加大批评报道的力度,节目的选题也会更广泛一些。比如新近冒出的城市拆迁问题、网吧问题等等。
今年还要改进暗访设备
梁建增还透露,焦点访谈的设备,尤其是暗访设备今年还要改进。“其实我们台的设备本来就比较先进,但为了保证节目制作的精良,我们今年还会增加一些先进的采访器材。”
《焦点访谈》之用人准则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责任感
“《焦点访谈》创办十年来,如果说有什么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责任’,这是指导我们工作能够坚持到今天的精神支柱。我们这里刚来的同志也许业务上不够成熟,但只要他具备责任感这个品质,我们就可以培养他,这也是我们用人的标准。”
采访最后,梁建增以温总理给《焦点访谈》亲笔信上的一段对“责任”的阐述为结尾:责任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焦点访谈》之数字化生活
关键数字:27.48%、8%收视率降低 栏目影响力反而变大了
在央视对外公布的数字中,我们知晓《焦点访谈》在1998年最红火时收视率达到了27.48%,而最近的数字则显示北京地区该栏目收视率为8%。对于前后数字的悬殊,梁建增没有回避。
“不可否认,《焦点访谈》的收视率的确比过去要低。但那个时候舆论监督的节目少,我们就显得格外突出。另外,收视率的高低与不同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大关系。”梁建增告诉记者,1998年的收视率是靠日记法大家凭印象计算得出的,数字不准确比例相对较高。“而现在我们会给电视机装上一个仪器,它会按照点击栏目的次数和收看时间长短来计算收视率,数字就会精确很多。现在实行日记法的天津和福州我们的收视率仍旧能达到30%左右,而北京现在的收视率为8%左右,这个数字仅次于《新闻联播》。此外,三任总理——李鹏、朱镕基、温家宝都先后到焦点访谈视察、座谈、题词,这也充分体现了栏目现在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是小了,而是大了。”
关键数字:50%问题报道 每周达到五期
“但是现在《焦点访谈》给人的印象是看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大家感觉这个栏目对问题报道的力度比以前明显少了很多。”
“栏目现在的确给人的感觉是锋芒和锐气不如开播时期,观众再看《焦点访谈》没有当初那种猛的一种棒喝的感觉了。这其实恰恰说明我们的舆论监督节目由过去的偶尔为之,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十年前的《焦点访谈》是单兵突进,舆论节目很少。而现在新闻监督的整体环境在改善,很多其他媒体其他栏目也在做监督,节目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了。”
“不可否认,批评报道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们对批评报道会特别关注,印象也特别深刻。所以栏目今年的问题报道会加大,比例将达到50%。”他还告诉记者,栏目加大问题报道的动作已经作出,最近《焦点访谈》每周平均播出五期曝光性质的监督报道,而在1998年曝光节目播出比例最高时也就48%,一周最多播4期。“现在这个比例即使在栏目内部也是空前的。从反馈的收视率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焦点访谈》在新闻频道和一套同时播出,仅在新闻频道我们现在一周就能有4期进入排行榜前20名。而在年初不行,那时舆论监督节目只占20%到30%,我们的节目往往进入不了前20名。”
关键数字:80%、2300栏目热线 每天线索达到2300条
“50%的问题报道带来的压力,能顶住吗?我们听说过,来焦点访谈说情的人特别多。”
“《焦点访谈》能够走到今天和两个支持密不可分。第一是群众的喜爱和信任,第二是中央领导的支持。历届中央领导对栏目报道内容的批示,以及李长春同志这次亲自来看望大家,这是对我们最坚定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两个支持,靠我们自己《焦点访谈》不可能走到今天。”
据他介绍,《焦点访谈》80%的新闻线索均来自于群众的来信、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每天的信息量能达到2300条。
本版撰文 信报记者 李 佳
|